绪论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特性
1.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的中心——原子核中子的发现核素图
1.2 原子核的大小(半径)
核半径定义 核电荷和核物质分布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验公式
原子核的结合能液滴模型和质量(或结合能)半经验公式
质量半经验公式的改进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核的自旋 核的统计性
1.5 原子核的磁矩
核子的磁矩核的磁矩核磁矩的测量——核磁共振法
磁超精细相互作用引起核能级的分裂
1.6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核的电矩电四极矩和核的形状
电四极超精细相互作用引起核能级的分裂
1.7 原子核的宇称
空间反演与宇称 核的宇称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1A 核子夸克结构和EMC效应一
习题
第二章 原子核结构
2.1 核力
核力的主要性质 核力的介子理论 核力的夸克模型
2.2 费米气体模型
模型的基本思想 费米能级 对称能的表示式
2.3 原子核的壳层模型
壳层模型提出的背景幻数存在得到支持自旋一轨道耦合项
2.4 壳层模型的应用和改进
对核基态自旋和宇称的解释 对核低激发态自旋和宇称的解释
对核的基态磁矩的预告 对核的基态电四极矩的预告
壳层模型的进一步改进
2.5 原子核的集体模型
核的永久变形和描述核的转动 核的振动
结语
附录2A 高自旋超变形核
习题
第三章 原子核衰变
3.1 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指数衰变律 半衰期和平均寿命 放射性强度
半衰期测量 级联衰变规律同位素生产
3.2 a衰变
a衰变的能量条件 a衰变的机制和半衰期
a衰变能与核能级图a衰变分支比和分衰变常数附注
3.3 B衰变
B衰变的能量条件 B衰变连续谱和中微子假说
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明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附注
3.4 7衰变
一般性质 跃迁分类与跃迁几率的数量级估计 选择定则
内转换电子 同质异能跃迁
3.5 穆斯堡尔效应
核反冲对7共振吸收的影响穆斯堡尔效应的发现应用举例
结语
附录3A 几种罕见的衰变模式
习题
第四章 原子核反应
4.1 核反应概述
几个著名的核反应 核反应分类 反应道和守恒定律
4.2 Q方程及其应用
反应能 Q方程 Q方程应用举例
L系和c系中出射角的转换
4.3 核反应截面和产额
核反应截面 核反应产额 微分截面、分截面和总截面
激发曲线和能谱L系和c系中微分截面的转换
4.4 细致平衡原理
正、逆过程截面间关系 能量匹配 角度匹配
4.5 光学模型
核反应过程的三阶段图像光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复数势
平均截面计算
4.6 复合核模型
复合核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实验验证 复合核衰变的基本特征
复合核共振能级 能级宽度和寿命 单能级共振公式
结语
附录4A 巨共振
附录4B重离子核反应简介
习题
第五章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5.1 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载能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能量损失 重带电粒子的射程
5.2 p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子的能量损失 B射程电子的散射
正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3 y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y射线的吸收
5.4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核反应 核反冲核裂变中子活化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习题一
第六章 核辐射探测器
6.1 气体探测器
核辐射引起气体的电离电离室正比计数管 G—M计数管
6.2 闪烁探测器
闪烁体 光电倍增管闪烁计数器
6.3 半导体探测器
金硅面垒半导体探测器 高纯锗半导体探测器
6.4 径迹探测器
原子核乳胶 威尔逊云室气泡室固体径迹探测器
6.5 中子探测器
气体中子探测器 闪烁中子探测器
6.6 新型低能粒子探测器——微通道板
6.7 核辐射量度
辐射强度 能谱 辐射剂量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习题
第七章 粒子加速器
第八章 原子能的利用
第九章 核技术应用
第十章 例子物理浅说习题答案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