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历史概况
2 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对象
2. 1 人为杂波
2. 2 共用走廊内各种公用事业设备间的相互影响
2. 3 重影问题
2. 4 核电磁脉冲
2. 5 空间飞行器的电磁兼容问题
2. 6 电磁兼容预测
2. 6. 1 问题解决阶段
2. 6. 2 规范设计阶段
2. 6. 3 电磁兼容分析预测阶段
2. 7 地震电磁学
2. 8 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 9 屏蔽测量技术的发展
2. 10 EMC系统模型
2. 11 自然界影响
2. 12 频谱分配管理
2. 13 电磁环境对人类的危害效应
2. 13. 1 射频场对人体的危害
2. 13. 2 辐射容许值标准
2. 13. 3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2. 14 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
2. 14. 1 计算机电磁兼容性问题综述
2. 14. 2 计算机的TEMPEST技术
2. 14. 3 计算机印刷电路板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2. 14. 4 计算机PCB发展新趋势
3 国内外有关电磁兼容的学术组织及主要学术活动
3. 1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
3. 2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3. 3 国际电信联盟(IT[J)
3. 4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3. 5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
3. 6 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学会(IEEE EMC-S)
3. 7 国际电线电缆学术讨论会(IWCS)
3. 8 国内有关EMC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
4 电磁环境
4. 1 人为辐射源
4. 1. 1 单个的技术装置
4. 1. 2 市区电磁环境
4. 2 人工接收机
4. 3 发展趋势
4. 4 环境保护和电磁兼容
5 电磁频谱保护及国际协作
5. 1 引言
5. 2 无线电规则
5. 3 国家级频谱保护
5. 4 结论
6 高压输电线及电气化铁道对弱电设备的影响
6. 1 强电线的特性
6. 1. 1 交流输电线
6. 1. 2 电气化铁道
6. 2 并行回路间的电磁感应影响
6. 2. 1 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
6. 2. 2 通信线上感应电位及电流的分布规律
6. 2. 3 通信线长度等于接近长度时的电磁感应影响
6. 3 危险影响的计算方法
6. 3. 1 电危险影响
6. 3. 2 磁危险影响
6. 4 干扰影响的计算
6. 4. 1 电话回路的干扰影响
6. 4. 2 电报回路的干扰影响
6. 5 防护措施
6. 6 阻性耦合影响及地电位
6. 6. 1 地中杂散电流场的基本理论
6. 6. 2 强电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对邻近的弱电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危害影响
6. 6. 3 阻性耦合影响的防护措施
6. 7 金属管线对低频磁场的屏蔽作用
6. 7. 1 概说
6. 7. 2 电缆金属护套的理想屏蔽系数
6. 7. 3 电缆金属护套的实际屏蔽系数
6. 7. 4 关于地中金属管线的对地接触电阻
6. 7. 5 缆皮结构的选择
6. 7. 6 多条电缆时缆皮的理想屏蔽系数
6. 8 架空地线的静电屏蔽作用
6. 9 超高压线路的电场对人体组织的影响
7 耦合参数
7. 1 电容耦合系数
7. 2 感性耦合系数(互感系数)
8 雷电. 磁暴及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8. 1 雷电的基本概念
8. 1. 1 闪电的种类
8. 1. 2 线状闪电的基本参数
8. 2 雷电流对通信电缆线路影响的计算
8. 3 雷击大地与邻近地下电缆可能产生的电弧长度
8. 4 通信电缆线路的防雷措施
8. 5 架空明线线路的防雷措施
8. 6 磁暴的产生
8. 7 有紫外线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 8 当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辐射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8. 9 磁暴时地中不同地点间的电位差及电位差对通信回路的影响
8. 10 核电磁脉冲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