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宪章中就明确规定:“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越发感到,只有躯体生理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健康应该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健康。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速的当今社会,仅有强健的躯体而缺乏健全的心理是很难适应高速代谢的社会的。人们之所以普遍感到目前心理异常似乎比以往更为多见,更为突出,除了诱发心理异常的各种应激源明显增多以外,与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普及而善于捕捉并敏锐发现心理异常的种种表现也不无关系。但是,心理异常毕竟不同于躯体疾病。心理异常有时能明显地自我意识到,有时可能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不同于往常的感觉,但未必意识到这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同时,即使认定是心理异常也并不等于理解心理异常的类型和性质,更不等于能够调适和矫正心理异常。为此,人们常常会感到无奈、无助,迫切希望有一本能有助于自我判别、自我调适,或者能够帮助他人(同学、同事、学生、孩子等)判别和调适各种心理异常的既具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心理自助类著作。这种心理自助类著作既不同于某些读时有趣、读后茫然的花架子书籍,也不同于那些深奥难懂、艰涩难读的学术专著,而应是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的书籍,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取用。鉴于我国目前心理求助机构还不够普及,心理异常发生后求助不易的现状,渴望出版这样一本实用性心理自助著作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文汇出版社编辑约请我们撰写《家庭心理医师》,目的正是要我们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实际上,我们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一则我们虽然搞了多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但毕竟经验有限,所见不足,二则我们通常更习惯于理论性文章的写作,免不了会带有不少学究气,要我们写一部集科学性、通俗性、操作性于一体的著作确非易事。但想到社会的需要,似乎又责无旁贷,于是我们就只能勉为其难了。是否令人满意,就由广大读者去评判了。如果对广大读者及时和有效地预防、发现与调适、矫治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多少有些启迪与帮助,便是我们莫大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