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80余篇文章,共分8部分内容。一、沉思科学;二、徜徉科学文化;三、走进大科学时代;四、近观科学家;五、让科学成为公众的财富;六、愿春天不再寂静;七、科学大千世界;八、百年诺贝尔奖。主编王直华先生原是《科技日报》副总编辑,也是著名的科普专家、科普作家,更是科学普及事业的热心人。正如他在“编后随笔”中写的,“当我们考虑该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的时候,可以从这纷繁多样的科学定义中得到启发。原来科学里面不仅有知识,还有哲学,还有智能,还有文化,还有伦理,还有力量。”“《百年科学话题》收集的,主要是《科技日报》‘百年话题’这个栏目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科学家,更多的是科学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他们从纯粹科学与技术的百年进展,引出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哲学、伦理话题,读来使人对科学与技术有了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油然而生耳目一新之感。”那么,这本书都有哪些特点呢?从内容上来说,对科学与技术的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是《百年科学话题》最突出的特点。8个部分涵盖了20世纪所有的科学内容及与科学相关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不但是特殊的知识体系,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在认识科学本身方面,本书也下了功夫,对科学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反思,并注重了科学的人文性、社会性。比如,李正风先生的“科学:一种文化”一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进行了反思,并讨论了科学文化的特质。再比如李真真先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关怀”、李和平先生的“科学与伦理”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科学的文化特质。一百年的跨度,使我们纵览了科学在20世纪的一个全貌。只有历史地看待科学,才会更清晰地看到科学的双刃剑效应。回顾历史,盱衡未来,才不至于在今天盲目茫然。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百年科学话题》一书中,从20世纪初科学的晴朗天空中飘浮的几朵小小的乌云,到对克隆技术的思考,从爱因斯坦、诺贝尔到霍金和蕾切尔?卡逊,都有充分的论述。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多热点的时代,科学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既让我们兴奋又让我们担忧。应该说,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道路决不仅只是科学的神灯所能照亮的,必须有人文的精神,必须有理性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百年科学话题》的问世是及时的。但仅仅一本《百年科学话题》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应大力宣传,广泛传播,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远离遗憾。当然,因为是文集,难免有分类不够均衡、风格不甚统一之弊端,也算留下一些话题之外的话题,让读者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