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志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大结)片断:一、什么是八股文一九○二年,清政府宣布废止八股考试,至今不过一百年,但八股文似乎已经成了茫茫远古时代的生物化石,知道它的模样的人已经不多,个别报刊偶尔登出一篇,常常要被其他报刊转载,可见已是十分稀罕的东西了。但在当年,因为它是知识分子立身、荣进的工具,读书人家的案头上,无不摆有高头讲章和八股选本,影响之广,遍于城乡。那么,八股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章呢?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名称来自这种文章的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股文字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名称很多,因为这种文章的题目出自“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故又称“四书文”,顾炎武认为“股”就是“比”,因文句用比偶,所以也有人叫它“八比文”。此外,时文、制义、制艺、时艺等也都是八股文的别称。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对内容的要求则更加苛刻。作者写作时,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必须要“代圣贤立言”。所谓“代圣贤立言”,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说“四书”中的“义理”。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孝道”,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的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写文章时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背了要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如同演戏,要让古人站在舞台上现身说法念道白。例如本书“八股文选读”中韩菼的《子谓颜渊曰》一篇,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孔子弟子)谈话的口吻。写文章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术修养,很难写好。旧时的许多八股考官与作者,满脑子充塞的都是儒家道学,如瞿秋白所说,“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本做的”(见瞿秋白杂文《透底》),所谓“入口气”,对他们来说常常是一句空话。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被人们称作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也是当时的八股文大家,由于他的艺术天才,八股文的模仿口气作得很好,因而为人们所称道。在当时一般的作者中,能够较好做到“入口气”的为数不多。八股文除了内容、形式有严格限制外,字数多少也有严格规定。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不限只在“四书”中出题,也可以从“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中出题。明朝“五经”文略长,以五百字为满篇,“四书文”以三百字为满篇。以后字数逐渐加多,清顺治时“四书文”要写满四百五十字,康熙时增为六百字,乾隆以后增到七百字,文章字数不能随意加减。以上的种种限制是法定的程式,考官及应试者必须严格遵守,人们把这种规定叫作“功令”。在这里,“功”指“课功”,“令”指法令,功令就是考核学子的法规,是官府朝廷选拔人材进行考核的常用术语。八股程式是官定的法规,因此写作时绝不能违背,一旦违背,在科举场上就要失败,严重的还要受到处罚。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八股文不是唯一的考试内容,除了八股之外通常还要考帖诗、策论等,但八股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例如童生(尚未考中秀才的人)考试,县试要考三至五场,前后要写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其中头场最重要,要写两篇。乡试(省试)、会试的内容较多,但最重要的仍是八股,通常要写三篇,所以人们多称明清科举为“八股取士”。明、清两代,八股取士制度推行了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亿万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整年整月地读八股、写八股,不仅消磨了人们的时光,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八股文除了科举应试外,别无任何用处,所以明清人学习八股,只是把它当作敲门砖,大门一旦敲开,考试得了功名或高位,敲门砖就完成了使命,从此再也不去理它。正如瞿秋白所指出的:“八股文原是蠢笨的产物……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模,因此,一股一股的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透底》)清朝末年,有位“有味斋主人”编了《增广大题文府》,仅“初编”即收八股文章一万六千余篇,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用心之苦,远胜前人。编者在“序言”中说:“愿读是编者,洗髓伐毛,上以力追乎作者残膏剩馥,下以沾丐乎后人。”编者很希望它永远流传下去。但历史无情,该书刊刻之后仅仅过了十几个年头,清廷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不得不宣布停用八股取士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取消,曾经到处流传、充斥于人间的各种八股讲章、文集、选本,通通退出读书人的视野,以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想看一看它的本来面目,也成了不易的事。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地位和价值。本书前言在我的印象里,八股文是和缠足、辫子、鸦片烟枪归于一类的,想起来就令人恶心。但是,若问我八股文究竟何物,却不甚了然。我念过不少古文,自己照葫芦画瓢也能写几句古文。然而,我却没有认真研读过一篇八股文,更没有在八股文的规范下练笔习作。对于曾在中国历史上横行数百年的八股文章,来取不承认主义态度,未免虚无,缺乏应有的实事求是精神。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现实中存在着的,都应该科学地问一个为什么?有多少好处,有多大坏处,还有没有用处?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过,即便是鸦片和烟枪,也不要一古脑儿扔掉,鸦片送给药厂制药,烟枪留一少许保存在博物馆。那么,处置八股文,至少理应如此。八股文之可恶,在于内容。它“代圣贤立言”,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又由于它是封建王朝开科取士的制艺,便成为封建王朝禁锢思想、加强统治的政治工具。因而,被一切开明、进步、民主、革命的知识分子深恶痛绝,正是理所应当,罪有应得。八股那严格僵化的程式,束缚了思想的活跃,也桎梏了写作的生动活泼,这种文体已被淘汰,不应复活。然而,历史上留下那么多八股文,虽是废物而不利用,也是很大的浪费。前些日子读报,看到富居世界之首的日本,竟规定国民每年出售废品多少公斤,以便国家变废为宝,对我震动甚为强烈。深感这才是过日子的门道,起家的气象。目前,文风不正的大弊病,便是各类文章遣词造句极不准确,水词儿太多,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累牍,不能简洁明快、含蓄深邃。因而,我多次呼吁要“吝字如金,用字如凿”,主张各种文体的写作都要进行“平衡木”训练。平衡木运动,限定在十厘米宽的平衡木上,一分钟之内做出成套高、难、险、美的动作,失手落地或身体摇晃,都要扣分。多么严格,多么规范,多么程式,多么“八股”!然而因此才产生运动效果和艺术魅力。于是,我想,对于那些写文章浪费笔墨的人,大可以“八股”他一下。强迫他念篇八股文,给他批讲几篇八股文,以毒攻毒,或可恶治而病除。此法倘或可行,请读王凯符同志的《八股文概说》刘绍棠1990年11月蝈笼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