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由我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区域发展的人文因素”的最终成果。1997年,我曾经参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编写的第一本《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与扶贫(1997)》的工作。在该项目中,我参与提供了两篇背景报告。一篇是与林毅夫、李周合作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SocialCon—sequencesofEconomicReforminChina:AnAnalysisofRegionalDisparityintheTransi—tionPeriod),一篇是我独自撰写的《中国人口:结构、动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China’sPopulation:Structure,DynamicsandlmpactsonEconomicDevelopment)。一些有关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想法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在与林毅夫、李周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一文中,通过对反映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进行一项技术处理,我们把全国总体的地区差距分解成东部地区内部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和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从这一结果我们发现,在总体地区差距的构成中,三类地区各自内部的差距贡献具有降低的趋势,而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起着越来越重要且显著的作用。当时我们想到,这种情形的发生一定是由于在东中西地区内部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一定又恰好把三类地区区别开。由于我们是为撰写人类发展报告提供材料,我的初步猜想是某些人文因素起到了这种作用。于是我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申请了这一重点项目。??在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国家又酝酿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和讨论。国家借助再分配手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试图由此缩小地区差距,理论上的依据是地区间存在着增长趋势的趋同。换句话说,如果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较发达地区,则由国家出面创造这种条件,可以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初衷。这些条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是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出现的经济增长率趋同现象,就是所谓的“条件趋同”。????蔡昉???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