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现代创伤修复学

现代创伤修复学

现代创伤修复学

定 价:¥79.00

作 者: 付小兵,王德文主编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创伤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0209840 出版时间: 1999-1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6cm 页数: 761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摘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创伤修复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学术专著。全书分21章,约120万字。基础理论部分全面介绍了有关创伤修复(愈合)的研究历史与发展方向,与创伤修复(愈合)密切相关的病理学、生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创伤修复模型等。临床部分详细介绍了涉及烧伤、冻伤、辐射损伤、枪弹伤以及骨、血管、神经、肌腱等损伤的修复理论和实用技术,并且对创伤修复的并发症如溃疡和瘢痕形成与控制,新型敷料与修复材料的保存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文图并茂,反映了国内外创伤修复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可供从事外科特别是创伤外科、烧伤、骨科的临床医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暂缺《现代创伤修复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创伤与创伤修复概论
    第一节 创伤修复概述
    一、创伤与创伤后的组织修复
    二、创伤修复的现代概念
    三、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有关的基本概念
    四、未来有关创伤修复研究领域
    第二节 创伤修复所走过的历程
    一、古代对创伤的治疗
    二、近代创伤外科学的发展与创面处理
    三、现代创伤外科的完善与创伤修复
   第二章 创伤修复的病理学
    第一节 创伤修复的基本病理过程
    一、创伤修复的基础——再生
    二、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四、创伤修复愈合的类型
    五、皮肤创伤的愈合障碍
    第二节 不同类型创伤的修复愈合病理
    一、热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二、电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三、激光损伤的修复愈合病理
    四、核爆炸光辐射烧伤创面修复病理
    五、化学性皮肤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六、放射皮肤损伤和放射复合创伤伤口修复愈合病理
    七、火器伤伤口修复愈合病理
    八、冻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九、高原环境中创伤修复愈合病理
    十、伤口海水浸泡后修复愈合病理
    十一、糖尿病性下肢溃疡创面的修复愈合病理
    十二、血循环障碍性肢体溃疡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第三节 创伤修复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及其作用
    一、成纤维细胞
    二、巨噬细胞
    三、血小板
    四、肥大细胞
    五、白细胞
    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淋巴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第四节 基质成分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一、概述
    二、胶原与创伤修复
    三、结构性糖蛋白与创伤修复
    四、蛋白多糖与创伤修复
    第五节 血管及其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一、血管内皮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二、血管源性生长因子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三、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内皮素对组织创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第六节 自由基与创伤愈合
    一、自由基的一般知识
    二、自由基与创伤愈合
    第七节 几种内脏器官和组织的创伤修复
    一、神经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二、肌组织的创伤修复
    三、肝组织的创伤(损伤)修复
    四、肾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五、消化道粘膜的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六、骨髓造血组织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七、淋巴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
    八、骨组织的创伤修复
   第三章 创伤修复的生化及代谢
    第一节 创伤修复的主要过程
    一、局部炎症反应阶段
    二、细胞增殖分化及肉芽组织形成阶段
    三、组织重建阶段
    第二节 胶原的合成和代谢
    一、胞外间质成分与胶原代谢
    二、胶原的合成
    三、胶原蛋白的类型
    第三节 多肽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一、多肽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和分化
    二、多肽生长因子与胶原的合成、分泌及更新
    第四节 细胞间质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一、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
    二、细胞间质对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创伤修复生化类新药的研究现状
    一、烧伤治疗
    二、消化道溃疡的治疗
    三、多种难愈合创面的治疗
    第六节 代谢与创伤修复
    一、概述
    二、创伤后的代谢变化
    三、特殊营养物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四、结论
   第四章 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概述
    一、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三、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四、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第二节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
    一、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家族
    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
    三、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第三节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
    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第四节 转化生长因子-β
    一、转化生长因子-β
    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受体
    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第五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
    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受体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
    第七节 肿瘤坏死因子
    一、肿瘤坏死因子概述
    二、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特性
    三、肿瘤坏死因子的受体
    四、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五、肿瘤坏死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第八节 白细胞介素
    一、白细胞介素类物质概述
    二、白细胞介素-2与创伤修复
    三、白细胞介素-1与创伤修复
    第九节 神经生长因子
    一、神经生长因子概述
    二、神经生长因子的一般理化特性
    三、神经生长因子在体内的分布
    四、神经生长因子的受体
    五、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七、神经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第十节 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修复
    一、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损伤修复的现代概念
    二、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损伤修复的理论基础
    三、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修复的实验证据
    四、用生长因子促进内脏损伤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十一节 生长因子的应用和展望
    一、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二、生长因子在其它几种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三、生长因子应用的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创伤修复模型
    第一节 创伤修复常用动物的选择与管理
    一、创伤修复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二、常用于修复实验动物生理和局部解剖特点
    三、实验动物的管理
    第二节 创伤修复模型的复制
    一、烧(烫)伤模型
    二、创伤修复模型
    三、促进伤口上皮化的动物模型
    四、上皮化及血管化创面模型的复制
    五、慢性伤口模型的复制
    六、辐射切口伤模型的制作
    七、裸鼠移植肥厚性瘢痕的模型
    八、伤口愈合的基质学分析
    九、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
   第六章 影响创伤修复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生化变化和营养与创伤修复
    一、炎症
    二、结缔组织增生
    三、微量元素
    第二节 微循环改变与创伤修复
    一、微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组织损伤时微循环系统的改变
    三、损伤局部微循环紊乱的机制
    四、组织修复过程中微循环紊乱的位置
    第三节 潮湿环境与创伤修复
    一、创面潮湿环境愈合的概念与发展
    二、潮湿环境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
    三、结论
    第四节 低氧和乳酸与创伤修复
    第五节 感染与创伤修复
    一、不同创伤伤口的细菌分布
    二、创伤伤口的细菌数量
    三、感染对修复的抑制作用
    第六节 影响创伤愈合的其它因素
    一、伤道内异物存留
    二、伤口内坏死、失活组织和凝血块
    三、血肿和死腔
    四、局部血液供应障碍
    五、局部固定不良
    六、局部用药
    七、年龄因素
    八、低血容量休克或严重贫血
    九、全身疾患
    十、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
    十一、类固醇抗炎药物
    十二、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第七章 蛋白酶类与创伤修复
    第一节 胶原酶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一、哺乳动物胶原酶
    二、细菌性胶原酶
    三、作为治疗用药的胶原酶
    四、胶原酶与褥疮治疗
    第二节 其它几种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作用
    一、链激酶和链道酶
    二、纤溶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三、胰蛋白酶
    四、菠萝蛋白酶
    五、枯草杆菌蛋白酶
    六、磷虾酶
    第三节 烧伤创面酶学清创的经验与教训
    一、概述
    二、酶学清创法的临床评价
   第八章 烧伤创面修复
    第一节 烧伤的严重程度估计及临床过程
    一、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烧伤面积和深度的估计
    三、烧伤的临床过程
    第二节 影响严重烧伤创面修复的主要因素及处理
    一、烧伤休克
    二、烧伤感染
    三、烧伤营养与免疫
    第三节 烧伤创面修复
    一、烧伤的急救处理
    二、创面早期处理
    三、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四、感染创面及其处理
    五、创面用药
    第四节 特殊原因烧伤创面的修复
    一、电烧伤
    二、化学烧伤
   第九章 冻伤创面修复
    第一节 冻伤的致伤原因及病理生理过程
    一、冻伤的致伤原因
    二、病理生理过程
    第二节 冻伤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一、分类
    二、临床表现
    第三节 冻伤的急救与创面修复
    一、急救
    二、冻伤创面的修复
   第十章 放射性皮肤损伤基础和创面修复
    第一节 概述
    一、引言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基础和分类
    一、电离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效应及其分类
    第三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修复愈合的病理特点
    一、单纯放射皮肤损伤修复的病理变化及特点
    二、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的病理改变及特点
    三、辐射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的机制与改善措施
    四、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的动物模型制备及特点、规律研究进展
    第四节 单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创面处理
    三、身体各部位的治疗特点
    第五节 放射复合伤伤口的治疗措施及其研究进展
    第六节 结语
   第十一章 血管损伤修复
    第一节 血管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血管损伤的病理学
    一、血管的解剖学
    二、血管的组织学
    三、血管的生理学:血管舒缩的调节机制
    四、血管损伤的病理学
    第二节 血管损伤的诊断
    一、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第三节 血管伤的处理
    一、急救止血
    二、治疗休克和多发伤
    三、动脉损伤处理的时间因素
    四、血管外科基本技术
    五、筋膜切开术
    六、血管伤的合并伤处理
    七、血管伤的术后处理
    八、血管伤的晚期并发症
    九、创伤后疼痛综合征
    第四节 主要血管伤的处理
    一、颈部血管损伤
    二、胸腔血管损伤
    三、腹部动脉损伤
    四、腹部静脉损伤
    五、腹膜后血肿的处理
    六、锁骨下动静脉损伤
    七、腋血管损伤
    八、肱动静脉损伤
    九、尺桡动静脉损伤
    十、股动脉损伤
    十一、腘动脉损伤
    十二、胫后、胫前动脉及腓动脉损伤
    第五节 药物引起的急性血管损伤
    一、临床表现
    二、药物
    三、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六节 血管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
    一、异体静脉血管移植与免疫
    二、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二章 骨与软骨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骨与软骨的胚胎发生
    一、软骨的发生
    二、骨的发生
    第二节 软骨的组织学
    一、透明软骨
    二、纤维软骨
    三、弹性软骨
    四、软骨膜
    五、软骨的生长方式
    第三节 关节软骨的结构、功能和修复
    一、关节软骨的发育
    二、关节软骨的特性
    第四节 骨组织学与组织病理学
    一、骨组织学
    二、骨的组织病理学
    三、骨矿化的影响因素
    四、骨的代谢
    五、骨髓
    六、骨愈合
    第五节 影响骨形成和吸收的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
    一、骨形态发生蛋白
    二、β-转化生长因子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四、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
    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六、免疫细胞因子对骨形成的影响
    七、细胞因子与骨吸收
    第六节 骨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一、骨不连接与延迟连接的原因
    二、机制
    三、治疗
    第七节 骨移植、骨库与骨生物材料
    一、骨移植的转归
    二、植骨吸收细胞及细胞因子
    三、骨移植的材料
    四、骨库
    五、骨生物材料
    第八节 骨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一、多发伤的处理
    二、骨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三章 肌腱与韧带损伤修复
    第一节 肌腱损伤修复
    一、肌腱的解剖与组织学及血液供应
    二、肌腱的生物力学
    三、肌腱愈合
    四、肌腱的修复
    第二节 韧带损伤的修复
    一、韧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二、韧带愈合
    三、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
   第十四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改变——变性与再生
    一、神经纤维的变性
    二、神经纤维的再生
    第二节 神经再生与修复进展
    一、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理想环境——神经再生室
    二、周围神经导管重建
    三、雪旺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
    四、神经移植
    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一、根据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
    二、根据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分类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方法与要求
    一、局部创伤的检查
    二、肢体畸形与异常姿势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感觉功能检查
    五、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
    六、神经干叩击实验
    七、肌电图检查
    八、神经损伤的诱发电位检查
    第五节 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原则与治疗方法
    一、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二、开放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
    四、影响神经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
    第六节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各论
    一、臂丛神经损伤
    二、正中神经损伤
    三、挠神经损伤
    四、尺神经损伤
    五、手指神经损伤
    六、坐骨神经损伤
    七、特殊损伤机制所致的神经损伤——神经卡压综合征
    八、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处理原则
    九、药物性神经损伤
   第十五章 火器伤创面修复
    第一节 火器性(武器)致伤的特点
    一、火器性杀伤武器的特点
    二、现代杀伤弹药的新特点
    第二节 投射物致伤机制
    一、冲击波伤
    二、弹前高压伤
    三、与空腔脉动对应的压力震荡伤
    第三节 火器伤弹道特性
    一、火器伤伤型分类
    二、贯通伤的入口与出口
    三、永久性伤道
    四、伤道肌肉坏死范围的判断
    五、伤道污染特点
    第四节 火器伤致伤的病理学改变
    一、投射物直接损伤的病理改变
    二、伤道周围肌肉组织酶组化的变化
    三、投射物对各脏器的直接损伤
    四、投射物所致间接损伤的病理变化
    五、火器伤投射物致伤时的全身反应
    第五节 各种火器伤创面的修复
    一、火器伤创面分类(度)
    二、火器伤伤道的处理原则
    三、清创术
    四、清创术后处理
    五、火器伤伤道的后续处理(二期处理)
    六、显微外科技术在火器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七、扩张性皮瓣在火器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溃疡的形成与治疗
    第一节 溃疡概述
    一、溃疡的病因
    二、慢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三、溃疡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四、治疗
    第二节 褥疮
    一、病因
    二、诱发褥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三、感染在褥疮形成中的作用
    四、褥疮的病理改变、分类和临床表现
    五、褥疮的预防
    六、褥疮的治疗
    七、治疗褥疮的其它新方法
    第三节 糖尿病性足部溃疡
    一、病因学
    二、治疗
    三、预防
    第四节 静脉溃疡
    一、发病机制
    二、治疗方案
   第十七章 瘢痕的形成与控制
    第一节 瘢痕的分类与病因学
    一、概述
    二、瘢痕组织的病理学
    三、瘢痕组织分类与临床表现
    四、瘢痕的病因学
    五、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瘢痕的预防和治疗
    一、瘢痕挛缩畸形与早期治疗的关系
    二、瘢痕挛缩畸形的诊断
    三、瘢痕的治疗
   第十八章 创伤修复材料的保存
    第一节 概论
    一、引言
    二、保存的基础知识
    三、问题与研究
    第二节 保存液及低温保护剂
    一、常温保存液
    二、0℃以上的保存液
    三、低温保护剂
    第三节 无活性材料的保存
    一、一般保存法
    二、甘油保存法
    三、冷冻干燥保存法
    四、胶原型创伤修复材料的冷冻干燥
    第四节 皮肤材料的保存
    一、组织采集
    二、电冰箱的保存
    三、-80℃以内温度的保存
    四、液态氮保存
    五、低温保存皮肤一般情况
    六、皮库及皮库管理
    第五节 角膜材料的保存
    一、概述
    二、贮存方法
    三、角膜活力的评价
    四、结论与展望
    第六节 血管材料的保存
    一、低温冰箱保存
    二、LN2保存
    第七节 骨、软骨及关节材料的保存
    一、概述
    二、供体选择
    三、检查
    四、取骨及要求
    五、骨的保存
    六、冻存和灭菌对皮质骨结构的影响
    七、生物学功能和组织相容性
    八、贮存与管理
    第八节 其它组织的保存
    第九节 保存质量的评价
    一、概况
    二、台盼蓝染色
    三、茜素红、台盼蓝及其联合染色
    四、健那绿染色
    五、四唑染色法
    六、组织培养法
    七、氧耗量测定法
    八、放射线标记
    九、移植实验与组织学检查
    十、免疫学检查
    第十节 保存仪器和设备
    一、概述
    二、降温设备
    三、测温设备
    四、保存设备
    五、运输设备
    六、复温装置
    七、冻干设备
    八、生物氧耗监测系统
   第十九章 传统医学与创伤修复
    第一节 中医学创伤修复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中医学中创伤修复术语释义
    第三节 中医学对创伤发病原因的认识
    第四节 中医学对创伤修复病理机制的认识
    第五节 中医学对创伤修复的辨证
    第六节 中医学对创伤修复的治疗
    第七节 中医学创伤修复常用方剂
    第八节 中医学创伤修复常用外用药物
    第九节 中医学创伤修复传统制剂
    第十节 常见创伤性疾病的诊治
    第十一节 中医学创伤修复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研究现状
    二、展望
   第二十章 敷料与创伤愈合
    一、伤口应用敷料的目的
    二、潮湿环境与创伤修复
    三、敷料的种类及其特性
    四、敷料的发展方向——理想型敷料
   第二十一章 修复创面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 瘢痕组织
    第二节 康复治疗的意义
    第三节 康复治疗的内容
    一、物理疗法
    二、体育疗法
    三、作业疗法
    四、心理疗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