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建衡,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系统肿瘤学科全面培养,专业于妇科肿瘤。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77)→副主任医师(1985)→主任医师(1991)。由1984年始担任妇瘤科付主任,1992年始担任科主任。1986年任协和医大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妇产杂志”、“癌症”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中国妇产科临床”等杂志编委、常委。60年代即开始临床新技术研究工作,1966年发表:“单纯钴-60体外旋转及钟摆照射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探讨(天津医学杂志肿瘤附刊,1966,4:1);7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首先用计算机计算了北京型容器的剂量分布,完善了北京型容器的临床使用,建立了北京型容器的剂量体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日坛医院1958-1978肿瘤汇编,1978,720);80年代,负责了腔内后装放疗取代传统腔内放疗的临床试验工作,结果说明腔内后装放疗以生存率而言达到传统腔内放疗水平,解决了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在国内首次提出腔内放疗的剂量率不同为达到相同生物效应的转换系数问题。并提出了以二个参照点(F点.A点)来评估子宫内膜癌腔内放疗剂量分布的合理性,使之内膜癌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20%以上(由50%-70%+);90年代,倡导及编制妇科后装放疗的标准程序,简化了治疗过程,利于后装放疗的普及,目前国内后装机不少于100余家医院均采用此程序。倡导和开展了妇科组织间后装放疗,使之成为妇科肿瘤放疗的又一选择方法。80年代中后期后,有系列的论著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如后装放射源腔内放疗的初步报告,中华肿瘤杂志1987,9:53;后装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报告。中华肿瘤杂志.1989,11:211;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5年经验总结。中华肿瘤杂志1992,14:225;妇科肿瘤后装放疗。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11:643;子宫内膜癌单纯放疗回顾性分析。中华肿瘤杂志,1991,13:375;子宫内膜癌Ⅰ、Ⅱ期不同治疗方法评价。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13:375;不同治疗方法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治疗后复发、转移及并发症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270;59例子宫内膜癌单纯放射治疗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2000年,9:184等。此外参加“85”“95”国家关于“HPV与宫颈癌关系及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攻关课题。为80年代末山西襄垣高发区现场负责人,并指导了CIN与端粒酶关系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P16,BCL,甲基化,端粒酶等);建立了子宫内膜癌4个裸鼠模型供研究使用。自60年代始至今负责的有关临床科研论文已发表80-90篇,并多次获国家级杂志、肿瘤大会优秀论文奖及医科院、医院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就奖。参加专著写作约10部(如张天泽主编的肿瘤学;连利娟主编的林巧稚妇科肿瘤学;张友会主编的现代肿瘤学;吴爱如主编的子宫颈癌诊治规范;新编妇科恶性肿瘤诊治规范;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等)及二本国外著作的编写和翻译。个人专著有“后装放射治疗”,主编了“妇科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学”,近期又负责了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的编写工作。近些年来一直关注252?]中子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的优点及临床取得的进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252?]后装机临床使用,牵头组织有关合作研究,致力于中子腔内后装放疗的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