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艺术论

艺术论

艺术论

定 价:¥20.90

作 者: 张小元主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美术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1419892 出版时间: 2000-09-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0cm 页数: 315 字数:  

内容简介

  第二编艺术家 在第一篇里,我们讨论了艺术与社会人生的意义及其互动关系,在这第二篇里,我们将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从艺术作品的风格中所蕴涵的创作者观 第三章 艺术家的心灵 在本章里,我们将着重考虑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群体,与非艺术家群体相比较,其创造过程的心理活动有哪些独特之处;在第四章中,我们主要分析在艺术家群体中,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对其艺术生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艺术家是创作主体 一、什么是艺术家 当代西方艺术领域中的集大成者贡布里希认为:“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这里,贡布里希的意思是,所谓艺术,是由艺术家与其创作的作品所体现的,及艺术家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就没有艺术本身的存在。艺术实际上是艺术家和艺术家创创作的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夫系史。贡布里希强调了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主体,在艺术这种社文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艺术家呢?艺术家是艺术作品创造者的总称。人类艺术起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在人类早期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尔后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职业艺术家才开始出现,所以说,职业艺术家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分工的结果。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合类群体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在考察艺术家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有什么区别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艺术家以什么样的目光来观察、解释和掌握世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主要方式:实践-精神的、理论的、宗教的、艺术的。我们知道,同一事物,当人们用不同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和解释它时,就去掌握它不同的方面,该事物就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例如,“下雨”本是一种气候现象,农夫看到下雨的,会注意观察雨量,考虑会导致丰收或歉收,要避其患害,取其实利;气象学家看到下雨,会注意观察高空气流运动趋势,并对此作出数据化的分析,对图解释气象变化的成因后果,弄清其本质规律;宗教信仰者看到下雨,则会理解为冥冥之中神的意志体现,是对人间恶行的惩罚或是对自己善的祈祷的回应;诗人观雨,则把这一现象当作美景欣赏,去吟出“杏花春雨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小楼一夜听春雨”等诗句。在观察雨的过程中,农夫从实用的角度,在现实生活中把“雨”当作利用对象掌握,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的目的是弄清它是否有用;农夫对雨的喜怒憎恶是因雨是否满足自己功利的需要而产生的。农夫对雨的把握采用的是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气象学家对雨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性的。(摘自90~92页)

作者简介

  张小元,四川大学哲学与艺术学院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秘书长。于198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目前是文艺学博士生。主要论文有:《汉语言与传统诗学》、《当代西方诗性言说之意义》等多篇;主要专著有:《文学语言引论》、《跨文化比较中的审美生存》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艺术是人生之镜
第一节 艺术映鉴人生自然
一、摹仿的方式与媒介
二、道之文彩:追化与心源
第二节 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一、两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二、形象化是艺术之魂
三、艺术形象的似与不似
第三节 艺术的整体性特征
一、整体与割裂
二、一团元气所结成
第二章 艺术对人生的关怀
第一节 艺术的渲泄与净化
一、恐惧与卡塔西斯
二、希望与白日梦
第二节 艺术与终极关怀
一、祝福与狂欢
二、忧患与拯救
第三节 艺术与人生境界
一、保卫感性生命
二、艺术化生存
第二编艺术家
第三章 艺术家的心灵
第一节 艺术家是创作主体
一、什么是艺术家
二、艺术家与社会
第二节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
一、创作动因的心理构成
二、创作动因的唤起
三、创作动因的几种解释
第三节 艺术家的思维与想象
一、艺术家的思维
二、艺术家的想象
……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