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三四四—一三八八),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因任中书令之职,故世又称其为王大令。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容止不怠,风流一时之冠”(见《晋书·本传》)他七八岁时开始学书,羲之乘其不备从其背后疾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子敬在兄弟排行中年最幼,天资亦最高,幼承羲之亲自指点,书遂大进,羲之曾书《乐毅论》以赐官奴,故献之真书大能穷微入对,筋骨紧密,不减于父,流传下来的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贴》,此贴笔画劲利,态致萧散,墨采飞动,堪称“天下第一草,开张于行,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开张于行,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见献之行草,纵心奔放,淋淳酣畅,可谓“逸气盖世,千古独立”,他传世的行草作品大都刊刻于《淳化阁帖》九、十两卷之中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现藏上海博物馆),《地黄汤帖》(现藏日本东京书法博物馆)和《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