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少年时家道中落,但他作为士大夫子弟,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从小就虚心好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因为这种好学的精神,孔子向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公兀前515年,鲁国发生政变,孔子对当时“政在大夫’’的局面颇为不满,遂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孔子在齐国虽得齐景公赞赏,但未受重用,遂又回到鲁国讲学。公元前505年,季桓子掌握鲁国大权,任命孔子为司寇,并以其弟子子路为季氏家宰,年过五十的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报负的机会。公元前500年,被破格提拔为相的孔子陪鲁定公赴齐景公之约,由于孔子的周密部署,使鲁定公免遭劫持,并争取到了“汶阳之田”。公元前498年,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目的在于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的实力,以加强鲁君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