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民法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成果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成果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成果

定 价:¥37.00

作 者: 何家弘主编;王洪岩[等]撰稿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程序法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3637971 出版时间: 2002-07-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1cm 页数: 610 字数:  

内容简介

  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司法实践中,文书辅助证人的规则又表现出回归的趋势。虽然法律不再要求所有涉及文书的案件都必须传唤目击证人出庭。但是明确规定在某些种类的案件中使用文书证据必须提供佐证。总之,法律并没有完全否定保证文书制作过程真实的必要性,只是认为机械地坚持这一规则会阻碍对案件事实的查证。按照现在的规则,提供佐证来证明文书真实性的作法只是协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方法,而且只局限在某些种类的诉讼纠纷之中。从古代的“文书审”到现代的文书证据规则,历史在记录司法证明的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在预示着未来。诚然,电子证据并不能等于文书证据,但是文书证据规则的变迁或许可以为我们研究电子证据规则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二者之间毕竟有不少相通之处,而且二者都要遵循司法证明活动的客观规律。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电子证据法研究,甚有裨益。

作者简介

  何家弘,满族,1953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北大荒”,务农8年;1977年返回北京后当过两年建筑工人;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学习法律;1983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86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此后曾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侦查学方向和证据学方向),入选北京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提要:自1984年以来,何家弘先生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随笔、小说等20余部,各类文章200多篇。《北京日报》、《检察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作家文摘》、日本的《留学生新闻》、《法律与生活》、《方圆》、《金盾》、《警界》、《北京青年周刊》等报刊都曾对何家弘先生其进行过专门的报道。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学理分类
  第四节 电子证据法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收集
  第一节 取证主体
  第二节 现场勘查
  第三节 搜查与扣押
  第四节 技术鉴定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保全
  第一节 常规保全
  第二节 公证保全
  第三节 档案化管理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认定
  第一节 可采性的认定
  第二节 证明力的认定
中篇
 第五章 封闭系统中的电子证据
  第一节 数码照相证据
  第二节 航空“黑匣子”记录
  第三节 城市交通智能卡记录
  第四节 城市交通违章监控信息
 第六章 开放系统中的电子证据
  第一节 电子邮件
  第二节 电子公告
  第三节 电子聊天
 第七章 双系统中的电子证据
  第一节 电子数据交换
下篇
 第八章 外国电子证据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美国电子证据法律制度
  第二节 英国电子证据法律制度
  第三节 澳大利亚电子证据法律制度
  第四节 印度电子证据法律制度
  第五节 南非《1983年计算机证据法》
  第六节 加拿大《1998年统一电子证据法》
  第七节 菲律宾《电子证据规则》
 第九章 外国电子证据规则
  ……
 第十章 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的展望
附篇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