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眼中的民营企业家
非公经济:有益补充与重要部分
在“姓资姓社”、“姓公姓私”长时间的争论中,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终于完成了从“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发展”、“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
然而,争论归争论,被称为中国民营之都的温州始终坚持一条:发展是硬道理。温州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水平相当于亚洲四小龙35年的发展水平,更相当于西方100年的发展水平。在2002年前的10年中,温州私营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保持在94%-96%之间。
与其同时,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造也在悄悄地进行。目前县及县以下国有企业80%已完成改制,在工商注册的约1000万户企业中,98%为民营企业……
必然和正确的选择
如何理解共同发展
振起另一只翅膀
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民营之都
国企民营化改造三大风波
私企业主:“资本家”与建设者
有许多企业分明是私人投资的,但它却挂着“集体”的牌子。戴“红帽子”成了2001年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之前私营企业中的普遍现象。这些响应党的号召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不愿意充当“资本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非常珍惜建设者这个来之不易的称号。
2002年,一些私营企业家当上了全国劳模;一些私企老板出席了党代会;还有一些私企业主当选为省一级工商联会长……历史已悄然将中国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不必再戴“红帽子”
让所有无产者都成为有产者
珍惜来之不易的称号
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做合格建设者
肩负起建设者的社会责任
从利润支配着私企劳资关系
造就时代的民营企业家
实践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再论造就时代的民营企业家
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
——兼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担任省级工商联会长
工商联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
民营经济:公有与私有
民营经济原本不是一个含义明确的学术概念,而是人们对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非政府经济”给予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中国民营经济在所有制性质上,有一个“中国特色”的概括: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表明,发展民营经济不等于搞私有化。这个争论了20余年的话题应当结束了。
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走出认识的误区
发展民营经济不等于搞私有化
——谈谈发展中的中国民营经济
走向对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
关注集体经济
从苏南模式看集体经济的变革
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从十五大到十六大
——写在中国民营经济步入历史新阶段之际
中国民营经济新的历史使命
民间资本: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
民营企业:现代管理与文化建设
舆论环境:支持与导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