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外语英语写作/翻译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定 价:¥13.80

作 者: 刘宓庆著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丛编项: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标 签: 写作/翻译

ISBN: 9787500105756 出版时间: 1999-08-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296 字数:  

内容简介

  认识到翻译于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翻译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保证其职业生涯顺利成功方面近宝贵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少年人成了翻译的爱好者,他们要求学习翻译、研究翻译,有的立志投身翻译,他们需要高水平的、切合实用的翻译研究及学习读物,使学习和运用外语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当代翻译理论,许多大专院校指定的大学翻译教材或必读参考书。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原则、原理、方法论及中国翻译学学科架构的理论专著,书中针对汉外互译提出的许多理论主张及对策都有独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实质和任务、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翻译的思维简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际度问题、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美学论、翻译风格论、论翻译的技能意识等。

作者简介

  刘宓庆,祖籍湖南新宁,北京大学毕业,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学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以北北京大学几所外语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及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高级翻译。著作有《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体与翻译》、《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等。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0.0概述 0.1翻译理论的职能 0.2基本指导原则 0.3中国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0.3.1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 0.3.2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0.3.3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0.3.4重传统研究,立意于开拓 0.3.5重论证,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 0.3.6重综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1.0概述 1.1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1.2翻译学的性质 1.3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 1.4翻译学学科架构:外部系统 1.5结语 第二章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2.0概述 2.1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 2.2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 2.3中国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2.4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 2.5形式对应的功能观 2.6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 2.7结语 第三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3.0概述 3.0.1概念意义 3.0.2语境意义 3.0.3形式意义 3.0.4风格意义 3.0.5形象意义 3.0.6文化意义 3.1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翻译的标准 3.1.1翻译的社会效益观 3.1.2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 3.2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 第四章 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4.0概述 4.1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 4.2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 4.2.1语言结构层次 4.2.2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 4.2.3表意手段 4.2.4文字结构 4.3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 4.3.1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 4.3.2语感机制 4.4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 4.4.1接受者因素 4.4.2文化因素 4.4.3语境因素 4.5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 4.5.1语际转换的行为模式及条件 4.5.2结论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5.0概述 5.1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5.2换码的思维过程 5.3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 5.3.1词语形态分析 5.3.2语法层次分析 5.3.3文体修辞分析 5.3.4词义色彩分析 5.3.5文化历史分析 5.4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 5.4.1句子 5.4.2语段 5.5结语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 6.0概述 6.1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6.1.1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 6.1.2思维形式的同一性 6.1.3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 6.1.4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6.2可译性限度 6.2.1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 6.2.2语际转换中的障碍 6.2.2—1语言文字结构障碍 6.2.2—2惯用法障碍 6.2.2—3表达法障碍 6.2.2—4语义表述障碍 6.2.2—5文化障碍 6.3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6.3.1思维的深化 6.3.2外域文化与语言表达法可容性的扩大 6.3.3方法论的发展潜势 6.3.4接受者因素的强化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 7.0概述 7.1程序论中的分析 7.2程序论中的综合 7.3语法结构是翻译运作的依据 7.4翻译的步骤 7.4.1紧缩主干 7.4.2辨析词义 7.4.3分析句型 7.4.4捋清脉络 7.4.5调整搭配 7.4.6润饰词语 7.5程序论的“终端检验”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 8.0概述 8.0.1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 8.0.2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 8.1方法论的分类原则 8.2常规手段 8.2.1对应 8.2.1—1完全对应 8.2.1—2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 8.2.1—3无对应 8.2.2同步 8.3变通手段 8.3.1分切 8.3.2转换 8.3.2—1词性转换 8.3.2—2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8.3.2—3句式的转换 8.3.2—4语态转换 8.3.2—5时态转换 8.3.2—6语气转换 8.3.2—7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 8.3.3转移 8.3.3—1否定部位转移 8.3.3—2主语转移 8.3.3—3重心转移 8.3.4还原 8.3.5阐释或注释 8.3.6融合(或糅合)及缀合 8.3.7引申 8.3.8反转(复位) 8.3.9替代 8.3.10拆离 8.3.11增补、省略与重复 8.3.12重构 8.3.13移植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 9.0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9.1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9.1.1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 9.1.2翻译的审美客体 9.1.3翻译的审美主体 9.1.4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 9.2翻译的美学标准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 10.0概述 10.1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 10.1.1对文体的结构分析 10.1.2风格的符号体系:形式标记 10.1.3风格的符号体系:非形式标记 10.2风格的可译性 10.2.1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 10.3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 10.4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10.4.1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 10.4.2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 10.4.3结语 第十一章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 11.0概述 11.1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11.1.1从翻译理论的职能来分析 11.1.2从实践的需要来分析 11.1.3从教学的需要来分析 11.1.4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 11.2翻译技能意识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11.3技能与技巧 11.4关于翻译理论教学 11.4.1翻译教学的目的性 11.4.2翻译基本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问题 参考书目 I.中文著作 Ⅱ.英文著作 Ⅲ与翻译研究有关之语言学著作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