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素质教育与我国新时期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章 走向生活
一 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二 走向“与学生友好的”的新课程
三 走向“热爱生活、关注时代与当今社会”的新课程
第二章 走向创新
一 从边缘到中心:课程目标的反思与重建
二 从面面俱到到点面结合:课程内容的反思与重建
三 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组织的反思与重建
四 关注主动探索和个性化创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五 关注过程评价、作品展示及创作的个性化:课程评价的反思与重建
附1 新旧教材观:十大突破
附2 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接受式学习
附3 语文教学改革:探究式学习
第三章 走向综合
一 课程综合化:大势所趋的必然选择
二 课程综合化:多种设计模式
三 课程综合化:各个教育阶段的选择
四 课程综合化:成败的关键
五 课程综合化:一个范例——初中社会科课程设计建议
第四章 走向新科学
一 未来社会对科学课程的新要求
二 新科学课程应强调些什么
三 科学课程改革需要哪些相关支持
四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1 小学科学课程的变化
附2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
附3 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第五章 继承与创新;新课程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
一 新中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18条经验
二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
三 20年来课程观的三次变革
附 半个世纪前德国发生的类似的故事
第六章 关注西部:新课程不可忽视的中国国情
一 我们对西部了解多少
二 多纲多本,实事求是的必然选择
第七章 学科体系与学生心理:新课程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露
一 国外学者的探索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探索
三 小结
附 驳所谓“教材的逻辑顺序”与所谓“教材的心理顺序”
第八章 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芯片”
一 背景: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二 课程标准的功能
三 课程标准的弹性:问题与建议
四 课程标准的结构与陈述形式
后记 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材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