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而成。一九三一年七月,十二名中国学生入学维也纳警官学校,学校教官的女儿芬妮与中国学生马云龙一见钟情,他们相互承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以后,芬妮经过漫长的漂泊来到了马云龙的家乡——一个江水围绕的小山村。他们共同经历了战争的苦难,生活的艰辛,政治运动的磨难。岁月将芬妮从一个美丽的维也纳少女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妇,他们相依为命走过了半个世纪。一九九0年,专程从维也纳寻找芬妮的女博士苏珊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请求芬妮和她一道回故乡维也纳。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芬妮领着苏珊来到马云龙的墓前。她原来以为,一个人的根是家乡故土,而现在才发现,一个人的根也许不在什么地方,而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她愿留在这里,与马云龙同穴而眠。故事背景:一位金发碧眼的奥地利妇女远嫁中国,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整整56年,其中40多年生活在东阳市上卢乡湖沧村。她名叫格特鲁德·瓦格纳,中国名字叫华知萍。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中,虽迭遇风浪,几经曲折,但华知萍女士一往情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当年从奥地利访问归来,回到湖沧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丈夫坟前,献一束素白的绢花,点上特意从维也纳带回来的蜡烛,深情地呼唤:“承荣,我回来了!”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维也纳警官的女儿,1933年与当时公派留学奥地利的杜承荣先生相识、相恋。1935年初,她只身来到中国和先期回国的杜先生结成伉俪。此后,她跟丈夫辗转各地,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之苦。1949年,杜承荣回到了老家东阳农村,华知萍追随丈夫开始了农家主妇生活。在丈夫的体贴照顾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养鸡、养猪、养兔,学会了许多农活,生活虽过得艰苦,但和丈夫感情依然深笃,从未红过脸,吵过架,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在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华知萍的母亲和兄弟曾从奥地利寄来路费,请她回国。但为了丈夫和孩子,华知萍女士没有走。虽然华知萍女士的三位胞弟一再挽留她定居奥地利,并且她的丈夫也已不在人世,但华知萍女士在维也纳作100来天的逗留后,仍然回到了东阳农村。对「为什么不留在维也纳?」的提问,答:「中国有我的家,有我丈夫的坟,孩子们也在等着我,我要回去。」在她执意回去的并没带给他多少微笑的国度里,有她当年重诺的誓言。 一九三一年七月,十二名中国学生入学维也纳警官学校,学校教官的女儿芬妮与中国学生马云龙一见钟情,他们相互承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