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专门史中国天台宗通史

中国天台宗通史

中国天台宗通史

定 价:¥38.00

作 者: 潘桂明,吴忠伟著
出版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标 签: 天台宗

ISBN: 9787806433669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288 字数:  

内容简介

  三、二十五方便按《次第禅门》所说,“十乘观法”相当于止观实修的“内方便”,“二十五方便”则相当于“外方便”,也就是实修十乘观法前的准备阶段。《法华经》之《方便品》曾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善“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智颁发挥经中“方便”之说,为修习止观者广开方便法门,《法华文句》卷三上“释方便品”云:“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能从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以方便为能通之门,引导众生通于真实;方便是权宜,显示实相是目的。《摩诃止观》卷四上也说:“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人菩萨位。”二十五方便又名“远方便”,十种境界则又名“近方便”。因为二十五方便的主要功能是“约事为观,调粗人细,检散令静”,为进而修习十乘观法和十种境界作准备。所谓“二十五方便”,是以五科方便各分五类修行而成,它们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五科的相互关系具有递进意义,由具五缘起修而至行五法止。智颉认为,这二十五方便,乃是“初心行人”修止观之急要、登正道之阶梯、人泥洹之等级(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谓“初心行人”,指“始学之流辈”,他们只能循序渐进修习止观。具五缘是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这五缘是修持者受法的基础,其中持戒清净可生起禅定及灭苦智慧,它包含“不作诸恶”和“作已能悔”两方面的实际内容。不作诸恶,是指一般信众所受的三归、五戒,以及沙弥所受十戒,比丘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作已能悔,是指虽毁损轻戒而能如法忏悔,或毁犯重戒也能礼拜忏悔者。在“持戒清净”方便中,智颉重申了忏悔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忏悔,可以“令罪消灭,不障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还专为犯戒忏悔者开列十法,以“助成其忏”。他甚至认为,忏悔是人禅的先决条件;一旦重罪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衣食具足”方便,旨在保证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摩诃止观》(卷四上)指出,“形命及道,赖此衣食”,“裸馁不安,道法焉在”?智颉把衣、食等物质条件视为安心人道的基础,指出衣食与道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也就肯定了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在佛法修习中的意义。但他同时又强调,实修者应以止观为目的,以道法为根本,故衣食等生活条件必须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闲居静处”方便,是指个体修习禅定的适当环境。智颉说,有三种处所可修禅定,它们是:深山绝人之处、头陀兰若之处、清净伽蓝之中。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迹,无所恼乱,可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为修习禅定的最胜之处。头陀兰若之处,离开聚落,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为次胜之处。清净伽蓝之中,离世俗住处,独坐一室,闭门静坐,正谛思维,也不失为闲居静处,可修禅定。“息诸缘务”方便,旨在割断禅定修习者与世俗生活、社会人事的联系。它包括四个方面:息治生缘务、息人间缘务、息工巧技术缘务、息学问缘务。治生缘务指有为事业,人间缘务指人事往来,工巧技术缘务指各类世间技能,学问缘务指读诵经论等。在智颉看来,修习止观者首先得修般若之智,而各种世智妨碍佛智的获得,各种缘务使学佛者无暇专心修习止观。“近善知识”,旨在令修止观者亲近善知识,通过善知识的化导,及早获取觉悟。善知识可分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指那些“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者;同行善知识,指能“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者;教授善知识,指“能说般若,示道非道”,“通塞妨障,皆能决了”(《摩诃止观》卷四下)者。呵五欲是指:呵色欲、呵声欲、呵香欲、呵味欲、呵触欲。智颉认为,世间五欲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故凡坐禅修习止观者,必须予以呵责。呵欲,意为在深知五欲之害的基础上,不与亲近,而远离之。五欲之首,当是色欲,其危害最大,它能“令人狂醉”,而“生死根本良由此也”。所谓色欲,指“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因色欲之故,频婆娑罗国王身人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截五百仙人手足。智颉指出,众生虽常为五欲所恼,但闪愚惑尤智,故犹求之不已,至死不舍。对于修禅者,五欲足“大贼”,必须远离,故立“呵五欲”方便。弃五盖是指:弃贪欲盖、弃瞠恚盖、弃睡眠盖、弃掉悔盖、弃疑盖。“盖”的意思是盖覆,“盖覆缠绵,心神昏暗,定慧不发,故名为盖”(《摩诃止观》卷四下)。因五法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故名五盖。五盖与五欲有所区别:五欲系五根对五尘而发为五识,是对外部事物产生的执著,有具体的所缘对象;五盖则是五识转入意地,由意根而生起障碍,追缘过去,逆虑未来,属于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对禅定的遮蔽,故为“心内大障”。“弃贪欲盖”,指舍弃对五欲的贪求之心。五欲的贪求,必覆盖善心,使人心外向奔驰追逐,纷乱不已。贪欲之人,既不能人禅,更无由觉悟。“弃瞠恚盖”,瞠恚意为仇恨、愤怒。瞠恚同样是佛教极力反对的,它是“失佛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因三世九恼、怨对结恨,修禅决难成就。“弃睡眠盖”,睡眠盖指懒惰贪睡,使心神昏暗不明,未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如佛经所说,睡眠者“如同毒蛇同室居,亦如卧阵两刃间”。“弃掉悔盖”,掉指掉散无定,悔则懊恼不安。“弃疑盖”中的“疑”,非指见谛障理之疑,而指障碍禅定之疑,按智颉所说,这种疑分作疑自、疑师、疑法三类。“疑”与“信”相对,传统佛教重视“信”,视“疑”为佛法之大敌。智颉在具体修行方法领域,十分注意对传统的继承,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概。智颉对“弃五盖”也曾有一简要概括。他认为,若人贪欲盖重,可用不净观以弃除;若人瞠恚盖重,当念慈心以灭除恚火;若人睡眠盖重,当勤精进,策励身心;若人掉散,则以数息法对治;若人疑盖重,则应按佛经所说,敬信佛法(见《摩诃止观》卷四下)。调五事是指: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智颉认为,修习止观者应当通过调和五事,令宽急得所,使三昧易生、善根易发。“调食”,指修心者应注意饮食之节量,以不饥不饱为度;“调眠”,主要指不贪睡,省减睡眠时间,使神气清和,心念明净,三昧现前。调身、调息、调心,指调和禅定时的姿势、呼吸以及心理状态,原则上三者相依,不能相离,故须合调。“调身”,主要指禅定的姿势,智颉概括其要点为“不宽不急”四字;“调息”指调和呼吸,它是调心的基础,并以“不涩不滑”为要;“调心”贯彻禅修的始终,是修习止观的主要法则,其诀要为“不沈不浮”四字。智颇有关调身、调息、调心的论述,成为后世初习止观者的入门指导。其思想原理和具体方法,对印度传统禅法已有所变通,带有天台一家的特色。因为说理明白,步骤清晰,所以很受一般禅者的欢迎。不久,在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等著作中,则已有“五时八教”之说。《法华玄义释签》卷一说:“种种道者,即两教因人,别教教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其后又有高丽谛观著述《天台四教仪》,他在该书中将五时与五味一一相对,并认为“是为五时,亦名五味”;同时他又将五时与化仪四教配合,宣称智颐判教的核心就是“五时八教”,说:“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以此为契机,五时八教成为后世天台宗人判教的基本内容。“五时八教”中的“五时”源于“五味”,属于对“五味”根机说的改造,强调从佛说的时间先后顺序上划分各类经典,以此判断经典的优劣高下。“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两部分。化仪四教是对“三种教相”的发展,即在原来“不定”教中分出秘密、不定两种,合顿、渐两教而为四教。化法四教即相当于原来“四教义”之藏、通、别、圆。后世学者又在上述这些新的说法的基础」二,对五时与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之间的关系,作了许多烦琐复杂的解释。但若将“五时八教”说视为智颉原本的判教思想,则显然是一种误会。智颉的判教,着重指出作为“判教大纲”的“三种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导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法华玄义》卷一上)这是他站在《法华经》立场上,为《法华经》与其他经典作出区别。他分别从根机、佛意、本迹三个角度,说明《法华经》的优势所在,其中“化导始终不始终”(佛意)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反映了佛的真实教意,是佛的全部教法形式的概括。根据这一概括,提出了顿、渐、不定三种教相。;智颉的“不定教”是相对于顿教、渐教而言的,它的特点是“处处皆得见佛性”。其理论依据是佛的“一音说法”,其实践原理是五味根性。五味置毒,即众生不论根性如何,皆有实相之智,随时而发,随处成佛。因此,“不定”者,既非顿,又非渐;既是顿,又是渐;既在顿渐之外,又在顿渐之内。智额虽曾将不定教划分为“显露不定”和“秘密不定”两种,但他从未将“秘密”专作一教判释。至蒲益智旭之时,他对历代相承的天台‘‘五时八教”说公开提出异议,试图恢复智颉教相判释的本来面目。他的《教观纲宗》表达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首先是坚持教观统一的基本原则。书名本身就表明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五时八教之说偏于教门而忽视观门,背离了当年智颉的思想原则。《教观纲宗》开宗明义指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其次是重视五味根机说。他认为,五时说列论佛陀说法时间先后,如十二年说三乘别教,八年说《方等》、三十年说空宗《般若》等,皆属讹传,“为害甚大”。因为佛陀一代“随宜闻者即说”,既不分前后,也不论时间,只因众生根机之别,而悟解有先后。“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故应以五味判释,反对五时之说。第三是主张以三观配合三教,不立秘密教。认为,“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与顿、渐、不定三教相应的观法也只是三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只是顿、渐、不定。”(《教观纲宗》,《大正藏》卷四六)灌顶在天台判教方面,也曾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通过《大般涅盘经玄义》、《大般涅盘经疏》的著述,在智颉五时判教的基础上,将《法华经》、《涅盘经》进一步作出统一安排。……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天台宗通史》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天台宗思想渊源——大乘中观学说
第一节以《中论》为核心的大乘中观学说
第二节《大智度论》的实相涅盘论
第二章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
第一节《法华经》的流传和地位
第二节《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说
第三节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
第三章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文、意思禅师
第一节北方禅法述要
第二节慧文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慧思的止观实践
第四节慧思的末法观念
第五节慧思的性具染净说
第四章天台宗的创建者——智颉大师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止观学说体系
一、三种止观论
三、圆融三谛观
四、一念三千说
五、性具善恶论
第三节止观实修法门
一、四种三昧
二、十乘观法
三、二十五方便
第四节判教思想体系
一、五味根机说
二、三种教相论
三、四教义说
四、教观统一论
第五节净土信仰
第六节忏仪制度
第七节历史地位述论
第五章智颉事业的继承者——灌顶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国清百录》
第三节灌顶的天台思想
第六章天台的“中兴”功臣——湛然
第一节灌顶之后的天台传承
第二节湛然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节“无情有性”学说
第四节“中兴”功臣地位的确立
第七章梁肃、柳宗元的天台居士佛教
第八章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
第九章唐末五代的天台佛教
第十章宋代天台佛教的复兴——山家山外之争
第十一章山家山外之争——义理分歧述论
第十二章宋代天台忏法的兴盛
第十三章宋代天台与净土的合流
第十四章孤山智圆与儒佛关系论
第十五章《佛祖统记》与天台史学
第十六章虎溪怀则与元代天台佛教
第十七章幽溪传灯的性善恶论
第十八章蕅益智旭与天台佛教的终结
第十九章近代天台佛教概述
附录
……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