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管理会计系统的主要目的目标3认识会计系统的4种重要目的在几乎任何组织中,会计系统都是主要的及最可信赖的数量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应为达到如下4个广泛的目的提供信息:目的1。就有关:(1)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2)职员和活动的业绩评价向管理人员提供内部常规报告。目的2。对管理人员就有关产品的盈利能力、品牌类别、顾客、分销渠道等提供内部常规报告。在作资源分配决策或某些定价决策时会使用到这些信息。目的3。关于某些事项的战略决策信息,诸如制定总体或长期规划、新产品发展、设备投资等向管理人员提供内部非常规报告。目的4。通过供投资人、政府部门及其他外部有关人员使用的财务报表提供外部报告。为满足外部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指导财务会计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报告收入和存货成本。上述每个目的都可能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收集和报告数据。理想的数据库应包括很详细的信息。会计人员收集或整理这些数据以回答内部或外部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问题。会计人员不可能预见到这些使用者需要进行的每项决策。因此,系统通常设计为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的可预见的最广泛的使用要求。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针对内部顾客,计量和报告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财务及其他信息。它与上面所列示的会计系统的前3个目的有关。正如本书许多章节解释的:“为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成本”是管理会计的中心观点。财务会计针对外部报告,它与上面列示的会计系统的第4个目的相关。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加上部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程度依满足外部要求而定。本系统。这个关系可列示如下。财务会计受限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这些原则限制收入和成本计量规则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划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项目。而管理会计则不受限于财务报告中所接受的会计原则。例如,一个销售消费用品的公司可能在其内部的市场财务报告中会列示估计的品牌价值(如“可口可乐”的商标),但这样做并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财务会计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财务报告关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相反,管理会计强调未来,它除了提供历史报告外,还提供预算和其他的预测信息。成本管理和会计系统近年来,“成本管理”这个名词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目前对此仍无统一的定义。我们在此使用“成本管理”来描述经理人员的为满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认以前的管理决策引起的成本支出。例如,有关厂房设计和生产所需的物料流动的决策都是在生产开始前制定的,但事实上只有在生产开始后才会发生原料运输成本。但原料运输成本的降低,是通过设计厂房时的精心分析以及生产开始后每天的有效运送活动而实现的。管理领域的新主题目标4描述影响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相关的5个管理主题管理会计是为帮助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而进行的一项活动。管理者经营方式的改变要求重新评估管理会计系统本身的设计和运行。图表1—2展示了最近发展的管理方法的主题。接下的各章解释了管理会计如何与这些主题相切合。图表1—2中有如下5个主题。后记:译者后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关同志的支持、指导下,经过紧张而细致的艰苦工作,我们终于完成了《成本会计》的翻译工作。本书由王立彦、刘力、黄慧馨主持翻译;由王立彦、王克方、尹春艳、邓骜、刘力、朱启兵、朱斌、李玲、李维刚、宋希武、吴福英、杨万贵、赵渝纲、郭建华、崔汉、滕敏(按姓氏笔画为序)翻译;最后,全书由刘力、黄慧馨两位教授审校、定稿。1997年5月本书前言译者前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80年代初期在中国曾经有过译本出版发行(中国财经出版社),相信在会计界已经有过广泛的影响。在欧美各国(尤其在美国)成本会计或管理会计学界,自8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学术界若干年的研究,在近几年的成本(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已经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准时(just-in-time,JIT)管理思想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以及作业成本制(Activity-BasedCosting,ABC)。这一点,本书近几版的内容变化就是印证。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运用于产业活动,既导致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也引起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变化,从而对会计信息提出新的要求。这种革新首先冲击的就是成本会计。核心问题是,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成本会计一直是一个比较沉寂的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多年来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鲜有有价值的发展。因此我们将这本美国1995年版新教科书翻译出来,希望能为促进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教育、研究以及实践的发展而起到启示和推动作用。在北京大学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本书第7版、第8版都曾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Stanferd大学的著名教授编写,内容全面且新颖,讲解详尽,习题配套,作为会计专业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是非常适合的。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刘力、黄慧馨和王立彦的主持下,由北京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和财务与金融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的,最后由刘力、黄慧馨对全部译稿进行了审订和修改。在翻译工作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翻译之前多次开会讨论书中的要点,尽可能统一翻译用语和风格,但仍然很难做到整体一致,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之处。如果有些读者能读到英文原版书,欢迎就翻译问题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