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古老的代谢性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与我国医学文献就有关于痛风的记载,只不过古代对痛风这一疾病的本质认识模糊,西方将其归为“风湿”(rheuma)之列,我国中医将其归为“痹证”范围。1797年英国化学家Wollaston从他自己的耳郭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结节(他本人患有痛凤),并从其中分离出了尿酸,这才将痛风与尿酸沉积的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1824年英国内科医生Garrod用化学分析法在痛风病人的血液中测出了高浓度的尿酸,从此,人们对痛风的病因有了全新的概念:即尿酸生成过多乃是痛风发生的关键。 痛风一词是拉丁文tophus(复数为tophi)的音译形式,其含意是“筋瘤”、“结节肿块”等,实际上就是指痛风结节之意。痛风的英文是gout,其含意是“沉积”,表示尿酸沉积在关节及皮下而引起关节炎及痛风石之意。 痛风是遍布全球的世界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原发性痛风,其病因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环境因素尤其是生活条件对发病有重要影响。过去痛风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多见,但近20年来在亚洲地区国家,尤其是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预计在今后10年内,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痛风病的调查防治及临床研究,远远不如糖尿病那样深入,从事痛风病防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人员屈指可数,对痛风这一古老疾病感到陌生者大有人在,这种局面令人感到焦虑不安,有鉴于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委托我主编了这本《痛风现代诊疗》一书。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痛风的遗传学基础、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现状,对痛风性肾脏病变、痛风性关节炎与痛风结节肿及合并其他代谢紊乱均单独做了重点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