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卷)

定 价:¥378.00

作 者: (英)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S. Churchill)著;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等译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
丛编项: 罗盘书系 丘吉尔历史著作经典 插图本
标 签: 西方史

ISBN: 9787806608050 出版时间: 2005-07-02 包装: 平装
开本: 24cm 页数: 6册 字数: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深信不疑,并且几乎普遍地希望世界将享受和平。然而,用战争换来的和平并没有如人们希望的那样维持下去,震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由于他的特殊地位,所掌握的材料广泛、全面而具有权威性。书中大量引用了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通电以及他个人保存的档案材料,这些都是一般人难以接触到的。本书尽管提供了丰富独到的史实和思想材料,尽管拥有非常重大的军事、史学和文学价值,但它并不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完整的、科学的历史,而是作者以其独特的身分、立场和观察角度写出的一部有很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的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宰了大半个20世纪,其深远的影响力甚至穿透了21世纪的门扇而牵动着今日世界的某些方面。英国战时首相撰写了这套独特的“回忆录”,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入来视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本书前言序言我曾在《世界危机》、《东战线》和《战后》三书中记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情;我必须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各卷乃为承前之作。如果本书全部完成,与以上各书合起来,将成为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记载。同前面各书一样,我尽力之所及,仿效了迪福的《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的撰述方法,在那本书中,作者以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记述和议论重大的军事和政治事件。我也许是唯一的身居政府高位并经历了有历史记载以来两次最大劫难的人。不过在第一次大战中,我虽担任负责的、但毕竟还是次要的职位,而在第二次对德战争中,有五年多我是英王陛下政府的首脑。因此这本书是我以不同的立场和非以前各书所能有的更大的权威来写的。我的全部公务工作几乎都是我口授秘书办理的。在我任首相的时期内,我发布的备忘录、训令、私人电报和节略,总数几达一百万字。那时每天都得处理许多重要的事情,而所根据的又是当时所能得到的资料,因此,当时逐日逐日写出来的这些文件自然难免有许多缺点。但综合在一起,这就是由一个在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战争和政策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在当时所看到的那些重大事件的真实记载。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或过去曾有过这种关于战争和政府工作的逐日记录。我并不把它称为历史,因为编写历史是属于后代人的事,但我有信心地宣称,它是对历史的一个贡献,将对后世有所裨益。这三十年来的行动和主张,包含和表现了我的毕生努力,我愿人们据此而对我作出评断。我恪守我的一个原则:对于在战争或政策上的任何措施,除非事前我曾公开或正式发表过意见,或提出过警告,我决不作事后的批评。实际上,我在事后的回顾中,已将当时争论中的许多严峻之词改得温和些了。我记述了那么多我所爱戴和尊敬的人同我的分歧,使我十分难过,但是,如果不把过去的教训提出于未来之前,那就不对了。本书记下了那些诚实而善良的人的行为,但愿不至于有人因此而轻视他们,却不去扪心自问,不检讨自己履行公职的情形,不吸取过去的教训作为他自己的未来行为的借镜。不要认为我希望人人都同意我所说的一切,更不要认为我只写些迎合公众的东西。我是依照我所持的见解提出论证的。我已竭尽所能极其谨慎地核实材料,但是由于缴获敌方文件而有所披露,或有其他新的发现,不断有许多史实公布于世,这就有可能对我所下的结论提供新的东西。在全部情况尚未明了之前,应以当时的确实可靠的记录和用文字写下的意见作为根据。这样做之所以是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向公众征求意见,对这次战争应该起个什么名称。我立即说:“不需要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上次大战给世界以重大的破坏,留剩下来的东西,在这次大战中又给毁光了。现在,在亿万人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并取得了正义事业的胜利之后,我们仍然没有得到和平或安全,现在我们又处在比我们曾终于克服了的那些危险更为严重的危险之中,这可以说是人类悲剧中的高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殷切地希望,新的一代能够纠正以前的一些错误,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光荣,控制住正在展开的可怕的未来景象。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于肯特郡,韦斯特汉,恰特韦尔庄园1948年3月

作者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是大英帝国利益的坚决捍卫者。他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奋斗了一生。��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族。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1893年进入英国有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校学习,1895年在该校骑兵科毕业后在骑兵部队任职。其间,以记者身分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1896~1898年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1899年辞去军职,作为《晨邮报》随军记者参加英布战争,曾被布尔人俘获,后越狱逃脱。回国后投身政界,当选为保守党议员。��1904年转向自由党。1906~1911年先后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领导组建海军参谋部。��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命令海军提前进入战备状态。1915年11月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利被迫辞职后,前往法国作战,任步兵营营长。��1916年退役回国,任议员。��1917年7月出任军需大臣,重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力主建立独立空军。��1919年1月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仇视俄十月革命,煽动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选失败后退出政界,从事绘画和写作。��1924年,又以保守党身份出任财政大臣,直至1929年保守党在选举中惨败而离开政府,赋闲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出版了五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1923-1931)、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1930)、四卷本《马博罗传》(1933-1938)。��30年代,丘吉尔在德国纳粹势力急剧膨胀、战争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不断提醒政府和公众注意英国国防实力有被德国超过的危险,反对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谴责《慕尼黑协定》,主张加强军备,建立以英法联盟为核心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39年9月3日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当日,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保守党下院领袖,迅即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英军自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投降后,在英国孤军奋战的危难时刻,他以其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国空军,迫使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大本营和解放欧洲的反攻基地。他强调保卫海上交通线,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借助美国的实力重返欧洲大陆,彻底击败轴心国。��1940年9月批准以英国部署在西半球的海空军基地交换美国50艘驱逐舰的协议。12月请求罗斯福增加援助,并促成美国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1月派遣三军参谋部代表与美国军方会谈,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即宣布援助苏联;7月12日与苏联达成军事协定,规定在战争中联合行动,不与德国单独谈判和媾和。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对日宣战。二战期间,多次与美、苏首脑会晤,制定联盟战略,达成一系列协议。��1941年8月13日与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两国共同对德政策和战争目标。12月~次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华盛顿会议,决定建立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以协调两国战略、共同使用两国资源和战略物资,并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与美、苏领导人有重大分歧。���1943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反对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主张加强地中海攻势,进军意大利。���1943年11月22~26日与蒋介石、罗斯福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11月28日~12月1日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就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和国际组织的建立进行讨论,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1945年2月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就分区占领德国、对德实施管制、波兰的边界划分和政府的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等问题达成协议。7月17~28日与杜鲁门和斯大林举行波茨坦会议。28日,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而辞职。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冷战”帷幕。��1948年10月提出以英美特殊关系、欧洲联盟和英联邦为基石的“三环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美国扩大战争和进行核讹诈。��1951年丘吉尔在选举中没有忘掉他“二战”时常用的“V”型手势���1951年,保守党在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3年受封爵士并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在丘吉尔生命历程的这一阶段,虽然他饱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但在婚姻与家庭生活方面却颇感美满如意,使他在涉足风云变幻的政治领域时,有一个稳定的可以依托的后方。���由于丘吉尔孤僻内向的性格和对政治的强烈兴趣,他在很长时间内极少与女性交往。除了那位帕梅拉・普洛登之外,丘吉尔只与一位出身于船主家庭的姑娘默里尔・威尔逊和一位颇有名气的女演员埃塞尔・巴里莫尔有过短暂的接触,但都未形成更亲密的关系。正当他的朋友们以为他会打一辈子光棍的时候,1908年8月15日的报纸上却登载了丘吉尔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小姐订婚的消息。���克莱门蒂娜的父亲亨利・霍齐尔爵士是一位军事作家和战地记者,于1907年去世了。她的母亲布兰奇・霍齐尔夫人是艾尔利伯爵的后代,出身于著名的贵族家庭。虽然克莱门蒂娜一家生活较清贫,但仍使孩子们受到较好的教养。克莱门蒂娜是长女,她聪明、美丽、有知识,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丘吉尔很喜欢克莱门蒂娜,并以自己的勇敢赢得了克莱门蒂娜的爱慕。1908年夏天,丘吉尔和表兄弗雷迪・格斯特上尉正住在拉特兰的一家出租公寓里。一天深夜,公寓起了火,丘吉尔在救火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不仅担负了指挥职责,还冒险冲入火海抢救财物。当时的报纸报道说:“他奇迹般地从房中逃出,在他双手抱着两个半身雕像跑出来的一刹那,屋顶坍了下来,如果再晚一秒钟,他就会葬身在瓦砾堆中。”克莱门蒂娜知道此事后关切地致电慰问丘吉尔。丘吉尔回电说:“大火是非常有趣的,我们都充分地享受到它的乐趣。”此后不久,丘吉尔邀请克莱门蒂娜到布伦海姆宫作客。在一次散步中突遇阵雨,他俩避雨到了宫殿旁的一座教堂中,丘吉尔在此向克莱门蒂娜提出求婚,克莱门蒂娜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婚礼于9月12日在威斯敏斯特的圣玛格丽特教堂举行,由圣阿萨弗主教A・G・爱德华兹博士和曼彻斯特教长J・E・C・韦尔顿主持。大约有1400人应邀出席了婚礼。丘吉尔夫妇收到了大量的结婚礼物,其中包括国王赠送的、带有马尔巴罗家族族徽的镶金马六甲手杖。劳合―乔治作证婚人,塞西尔勋爵作男傧相,婚礼进行得热烈、隆重。婚礼之后,新婚夫妇乘火车回到布伦海姆度蜜月,然后他们还到瑞士和意大利去蜜月旅行。在这段时间里,克莱门蒂娜发现,丘吉尔几乎一刻也没丢下他十分热衷的政治。丘吉尔在教堂的祈祷室里与劳合―乔治谈政治;在布伦海姆坚持写作《我的非洲之行》一书;在旅游途中还多次写信给内政部的同事,下达处理各种问题的指示和建议。���婚后最初几个月,他们住在博尔顿大街的一座小房子里。1909年初,他们在埃克利斯顿广场33号租了一幢房子。在这里,克莱门蒂娜于1909年7月生下了长女黛安娜。1911年5月生下了儿子伦道夫。1913年4月,丘吉尔一家搬进了海军部大楼。1915年6月,丘吉尔一家又搬到了皮卡迪利广场的阿林顿大街22号。到丘吉尔出发去法国前线时,他们一家则住在克伦威尔路41号。���尽管有人认为丘吉尔与克莱门蒂娜的婚姻不十分般配,但丘吉尔却对自己的妻子极为满意。他们俩终生相亲相爱,生活美满,这在英国政治家中是十分少见的。���1965年1月初,丘吉尔因患感冒而卧床不起,15日因脑溢血而昏迷,24日逝世,享年91岁。1月30日,英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图书目录

第一卷 风云紧急
上部 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年)
第01章 胜利者的蠢事
第02章 和平的鼎盛时期
第03章 潜伏的危险
第04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05章 被蝗虫吃光的年代
第06章 日益阴暗的景象
第07章 空中均势的丧失
第08章 挑战和反响
第09章 空中和海上的问题
第10章 对意大利的制裁
第11章 希特勒动手了
第12章 用于重整军备的间歇期。西班牙
第13章 德国武装起来了
第14章 艾登先生担任外交大臣和他的辞职
第15章 强夺奥地利
第16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17章 慕尼黑的悲剧
第18章 慕尼黑之冬
第19章 布拉格,阿尔巴尼亚,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第20章 苏联之谜
第21章 到了战争边缘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战争(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
第22章 战争
第23章 海军部的重大任务
第24章 波兰的覆灭
第25章 战时内阁的问题
第26章 法国前线
第27章 战斗加剧
第28章 磁性水雷
第29章 普拉特河口外的海战
第30章 斯堪的纳维亚。芬兰
第31章 一个黑暗的新年
第32章 风暴之前
第33章 海上的交锋
第34章 纳尔维克
第35章 特隆赫姆
第36章 在挪威的挫折
第37章 挪威:最后的阶段
第38章 政府倒台
附录
1 杂类
2 海军大臣的节略
索引
战场图和图表
第二卷 最光辉的时刻
上部 法国的沦陷
下部 单独作战
第三卷 伟大的同盟
上部 德国东进(1941年1月-6月)
下部 战争临到美国
第四卷 命运的关键
上部 日本的猛攻
下部 挽回非洲局势
第五卷 紧缩包围圈
上部 战胜意大利
下部 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六卷 胜利与悲剧
上部 胜利的浪潮
下部 铁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