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先生是法国文学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早在80年代初,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就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存在主义作品的译介打开了道路。现在他又主编了《加缪全集》,并且亲自翻译了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在译介存在主义作品方面可谓有始有终、功德圆满。沈志明先生现居法国,不仅参与主编了《萨特文集》和《加缪全集》,而且主编过《阿拉贡研究》等许多作品,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加缪全集》的特色,首先是作品齐全。它是按照法国加里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翻译过来的,不仅重译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等著名小说,而且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尤为珍贵的是还有他基本完成、但尚未定稿和出版的小说《第一个人》。其次是质量上乘。由李玉民、丁世中等资深翻译家来担负翻译加缪作品的重任,完全称得上是名家名译,从而充分保证了译文的质量。最后是全书之前有柳鸣九先生写的长篇总序,不仅简明扼要地评析了加缪的生平和作品,而且对时代背景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独到的精辟见解,对于读者极有参考价值。凡此种种,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加缪的哲理作品和文学创作,全面认识他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所共知,这一思潮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经有过重大的影响。可是这股思潮为什么会在广泛流行之后迅速衰落?加缪为什么始终拒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他与萨特本来是朋友,后来为什么反目成仇、势不两立?存在主义作家为什么只有萨特、加缪和波伏瓦3人,没有任何传人或弟子?这些问题,都只有在充分研究萨特、加缪和波伏瓦的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解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加缪和萨特同属于存在主义这个哲学和文学的流派,因此他们之间无疑是大同小异,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分歧。加缪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也许只是他的谦虚之词。如果对存在主义思潮有所研究,我们就会知道存在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后人给萨特和加缪贴上去的标签,只是萨特起初拒绝、后来却接受了,而加缪却始终没有接受。关于加缪因发表《反抗者》而引起的激烈论战,以及他与萨特的决裂,由于当时萨特以社会主义的同路人著称,而法国的左翼知识分子几乎都站在萨特一边,以至于加缪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都备受孤立,一直保持沉默,所以人们通常可能归咎于加缪。在历史已经证明加缪对于苏联的指责所言非虚的今天,我们再来阅读《反抗者》,了解当时那场争论的全过程,无疑可以对此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了。加缪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阿尔及尔支部,由于对党在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持有异议,在1937年被开除出党,从此对苏联抱有戒心。萨特在战后走的是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但是倾向于苏联,他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之后改变了态度,但是他直到1968年苏联侵略捷克之后才与苏联决裂。这种对苏联的认识上的差距,正是他们之间最终分裂的根源。因此可以说他们的分歧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形势造成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萨特在战前对现实不闻不问,写出了表现荒诞生活的小说《恶心》。他当了俘虏之后开始关心政治,在抵抗运动时期用《苍蝇》和《禁闭》这样的寓意剧来激励人民反抗敌人的侵略。战后他提出了“介入文学”的主张,写了《恭顺的妓女》和《脏手》等一些笔调沉重的、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处境剧”。但是他的作品被左翼和右翼的势力所利用,他在不断变幻的政治风云面前更是无所适从,最后终于放弃了文学创作,成为专门从事政治斗争的社会活动家了。加缪则在被开除出党之后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采用寓意和哲理的方式宣扬一种新的人道主义,他的作品充满了地中海的阳光,在凝重之中不失幽默,在表现荒诞的同时给人以希望,而最后一部小说《第一个人》更具有写实和抒情的风格。由此可见他们的作品不仅泾渭分明,而且都在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这个所谓的存在主义文学流派是不可模仿的,当然也不可能有弟子或传人。加缪和萨特都是一代伟人,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同样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随着《加缪全集》的出版,加缪的思想和作品一定会引起人们更为强烈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