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1886年生于四川省垫江县。1913年,他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1914年夏,他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该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月刊也于同年正式问世,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任职期间,充分发挥该会职能,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综观任鸿隽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开创者,是探索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路先锋,是现代科学在中国“从无到有”那个时代的拓荒者。科学,是任鸿隽一生生命的中心点。他的思想和著述,仍然是今天的我们观照科学、思考科学的起点。比如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任鸿隽早在1914年留学期间就曾发起“科学救国”运动;比如时下倡导“科学精神”,任鸿隽早在1916年就发表过《科学精神论》的文章,1939年撰文指出要通过科学教育来“普及科学精神、方法与知识”;再比如时下非常关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而在任鸿隽的著述目录中,长长地排列着《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之应用》、《科学与社会》等“先问其道”的文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推进科学、弘扬科学文化,任鸿隽先生闯出的路都对我们会有重要的启示。本书围绕“科学救国”这一主题选材,包括论文、评论、讲演词、会议报告、序跋、译文、信函等,凡80万言,100余篇文章。全书分为5个部分:“追问‘科学之为物’”是其早期(1914年至1918年)对于科学概念和意义的思考、“播撒‘科学种子’”是其1918年至1926年左右倡导科学研究的文章、“运筹‘因材而笃’”主要是其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任职期间对于科学政策的思考和探索、“痴情说‘国策’”主要是其倡导把科学作为国策的建言、“漫述‘前尘’”则是其对本人生平和工作的回忆和总结的文字。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任鸿隽的一生轨迹,也折射了我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在阅读中,该“文存”使大家重新回到了那个中国现代科学“刀耕火种”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一丝丝创业的艰辛和暗夜中烛光的温情。任鸿隽的主要贡献和著述是在20世纪前半叶完成的,他去世也有40多年了。他的文集虽然“迟到”了半个世纪,但“拓荒者”撒下的“科学种子”必将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