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二百年,他曾热切地进入尘世,无论他是否激烈地讽刺过这个不洁的丑陋世界,是否矛盾痛苦于如何面对他者对这个世界的筹划及践踏,是否浪漫地期冀过对这个世界的理想建构,无论如何,他热切地眷顾着这尘世的一切。厚重的十二卷《海涅全集》,记载了他的生命热情,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它们毫无疑议地,可以被叫作一段历史,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者说,虽艰涩却仍满怀对生命的奢望的一生。橘黄的封面没有夸耀任何辉煌或璀璨,但我们分明感到了一种迄今仍在跃动的希望之火,生命之光。这是诗的力量,是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光芒。海涅将一生大半的精力用于对理性伦理的无止休探究,作为一个有极强社会观念的德意志公民,他倾注全部热情与理性观念希图建立整体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从而成就社会中每个公民的个体性完美。也就是说,海涅的梦想即是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能进步为一个充满和平、公正、光荣、爱,在道德中进步、不断完善的人间天堂。其实,这正是所有时代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志士的共同愿望。海涅始终希望作为一个朝向光明进发的勇士庄严前行,这样的身份定位代价就是他必须更深地感受他所身处的社会的黑暗,人民在其间所遭受的苦难。1797年出生的海涅,面对着一个动荡的德国,一个动荡的欧洲。人民于苦难中期盼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又惧怕另一场革命更沉重地摧残他们,而事实上,无论哪一次动荡,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承载“社会”的庞大躯体对弱小生命的有意无意的挤压和伤害。海涅出生之前,狄更斯《双城记》中描写的那个咬牙切齿地历数贵族罪恶的老妇就在痛苦而暴戾地编织诅咒,海涅成为诗人后,他笔下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仍然在痛苦而暴戾地编织:我们织、我们织/我们织入三重诅咒/我们织……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而人民的苦难却似乎无止无休地继续。海涅的文字生命的土壤难道正是这尘世的痛苦吗?二百年过去,一个叫海涅的诗人存在过又死去了,而且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即便如此,生存在当下的人仍然仰慕着他,敬重着他。现在有了关于他的厚厚的十二卷文集,藉此,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位世界文豪,进入他的诗性生命。橘黄的封面也许正是诗人跃动的诗性光芒,我们被它打动,被它温暖,也被它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