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较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人们(特别是在青年人中间)有一个好的愿望,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捷径,跨过工业化时代,直接使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赶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中国社会出现了把在工业化中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制造业比做“夕阳产业”,社会的主流开始热衷于进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由比特代替原子等理想主义”的状态。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人们不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提高和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日趋下降,进而成为世界进口大国,真正需要进口的关键装备则受到严格的限制,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综观世界发展史以及制造业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从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制造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结合,一直为人类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的支柱,是一个不朽的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前任院长宋健院士多次在不同场合和报刊,发表讲话和文章呼吁提高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根据院士们的建议,于2001年批准成立《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咨询研究项目组,并由中国工程院前任副院长朱高峰院士任组长。咨询项目组共组织了相关专业的25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以及40多位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经过1年多的工作,分别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新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新世纪振兴我国制造业的对策》、《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写出了专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咨询研究总报告。报告指出:制造业是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多,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议政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提高和发展制造业,特别是提高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并采取有效措施。本书是为了使大家进一步关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根据社会各界的要求,并在以上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部分章节还参考了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机械研究院和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共同研究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的内容。经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同意,将他近期发表的文章《制造业与现代化》作为本书的序言。编辑工作分工如下:第一篇由李仁涵负责、第二篇和第三篇由屈贤明和潘凤湖负责、第四篇由李平负责、第五篇由郑家亨和刘戈平负责,李京文负责协调统稿,最后定稿由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负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院士、社会各界的领导和专家、国家统计部门及企业等方面的人士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对于书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