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璋,1926年12月生,河北新河县人。中共党员,汉族。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大学任教。现为安徽大学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古籍整理编审委员会委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1988年当选为合肥市第十届人大代表。论著有《明史散论》、主编《明实录安徽经济资料类编》、合著《简明中古代史》、主持《明安录安微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发表《王劭的隋书与齐志》、《刘知几的史学思想》、《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等论文60余篇。傅正,女,河北新河县人,1958年生于石家庄市。现为安徽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辑。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班,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本科,1999年安徽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结业。从事图书馆工作20余年,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散文随文40余篇。《明清史学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傅振伦之子傅玉璋、孙女傅正合著的一部断代史学史专著。全书307个页码,25.8万字。2003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明清史学史》除傅振伦《序》、傅玉璋《后记》,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专述明代史学,共三章。第一章《明代史学》,内容包括:一、明代史学概述,二、编纂《元史》与改修《宋史》,三、编年体史著的编修和纪事本末体史著之续作,四、方志学和地理学,五、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六、目录学;第二章专讲《明代野史》,内容有:一、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三、谈迁《国榷》,四、李贽的史学思想,五、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第三章《明清之际三大史学思想家》,分别阐发了清初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开辟新学风的史学家——顾炎武、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王夫之三人的史学思想。下编清代史学部分,共列七章,紧接上编排序。第四章《清代前期史学》,包括概述和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第五章《编年体史著与纪事本末体史著的发展》,论述了徐乾学、毕沅、夏燮、陈鹤、谷应泰、杨陆荣、李有棠、吴伟业等人在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史学?⒄怪兴〉玫某删图捌渌龀龅墓毕祝坏诹隆肚问逼诘目季菅А罚却雍旯鄄忝娣治隽丝季菅е纬桑执又泄鄄忝孀芙崃饲慰季菅Ъ以谡砉偶矫嫠〉玫某晒詈蟠游⒐凵涎∪⊥趺ⅰ⑶箨亢驼砸砣罂季菅Ъ遥岷纤堑拇硇灾鳎咛宥⒌夭隽怂堑目季菟枷搿⒎椒ā⒊杉ê凸毕椎龋坏谄哒隆斗街居胙馗锏乩怼罚彩銮宕街颈嘈薷爬ā⑿拗狙珊头街镜耐ú。怨俗嬗砑捌洹抖潦贩接呒鸵肺韵螅钥宕д咴谘馗锏乩砹煊虻难芯壳榭觯坏诎苏隆肚宕捌诘囊笆贰罚允芳壹捌浯硇月壑疾於韵螅纸诼凼稣裴贰⒉榧套簟⒓屏妗⑽骂A俚热嗽谝笆繁嘧肷系某删停堑睦繁嘧敕椒ā⒗匪枷胗胧费枷耄鹊龋坏诰耪隆独嗍椤⒋允椤⒌渲铺逡湍柯佳А罚浴豆沤裢际榧伞贰ⅰ端目馊椤贰ⅰ端目馊檐鲆贰ⅰ肚迨德肌贰ⅰ抖肌贰⑿ā⑶迦āⅰ胺铰浴薄ⅰ凹吐浴薄⒐偎讲厥槟康任疾炷谌荩芯壳宕捌谘д咴诶嗍椤⒋允椤⒌渲铺迨分嘧胍约澳柯佳Я煊虻难醭晒蛔詈笠徽录吹谑率亲ㄎ费Ю砺奂摇⑹费缆奂摇⒎街狙Ъ艺卵С峡械模胁稣卵С系氖费枷牒头街狙С删停ㄕ率显诶费系墓毕住⒃诜街狙系闹饕狻⒅餍藓驮ば拗钪尽⒃谀柯佳系某删汀?此外,《明清史学史》还有两个“附录”,一是玉璋小女傅样撰著的“明清档案馆库”,二是“主要参考书目”。傅振伦在《序》中对其子玉璋、其孙女正的治学生涯及本书的内容特色有简赅的绍介,现迻录如下:“予家四世从事教学工作,子女中惟玉璋一人治史,曾从予学习于长白师范学院史地系。北平解放后,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既已卒业,更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研究生班,从名师尚钺、郑昌淦、戴逸诸先生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尚钺先生以其性嗜好明代历史,嘱于教学之余,钻研明代史迹,培育史学史人才,由校内湘乡曾宪楷教授指导。玉璋在教学及科研的四十余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不少资料,自1980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始讲述中国史学史。他以为西学东渐,东西文化交流,明清史学成为一个重要新课题,乃首先整理为二十余万言,力求以明清之际三大史学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明清野史为重点,数易其稿而成。孙女傅正任职于安徽大学图书馆,对中国史学史颇有兴趣,她已撰写数章。今翻阅其稿,叙述明清史书的编纂、考订、研究等情况。先述时代背景、史学特点,次及史书作者、内容、特点、评价,又次为结束语。文字义例,虽间有可推敲处,但史籍内容得失及史学的发展,可由此推求。所胪举明清史书大体完备,陈言务去,颇有新知,堪称史学专著,是问津和研究之书,也可供高校学生学习之参考,学者可进而研究史籍,更进而肄习明清事件人物,启发历史知识,知所法戒。”足见《明清史学史》一书,虽仅区区二十余万言,在“块头”上无法与那些动辄数十万言以至上百万言的“大著”相比,然实实在在浸渍着两代学人数十年的心血。“陈言务去”,但求“新知”,傅家的此种治史立言传统,尤其值得吾等学之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