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一个充斥着迷人观念的时代,又是在上海这个奇异的城市,处于发展中处境,却飞速走向现代化。于是,每一种诠释都可以在强势文化的辞典中找到出处,建设起观念的壁垒。感官更加脱离触摸的实体,衰退了功能,人们不是以身体生活,而是以概念,比概念更为简单,是以名词在生活。王安忆,专业作家。现定居上海。1977年起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六十篇,中篇小说三十余篇,长篇小说七部,散文、论述若干。其中,《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全国儿童文艺奖,《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叔叔的故事》、《文革轶事》、《我爱比尔》获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长恨歌》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矛盾矛盾文学奖。部分作品有英、德、法、荷、日、韩、以色列等译本。本书为三城记小说系列中的上海卷,王安忆主编,收录了白桦的《呦呦鹿鸣》、程乃珊的《上海街情话》、李肇正的《城市生活》等作品。另两辑为台北卷《微雨魂魄》和香港卷《后殖民食物和爱情》。正如王安忆笔下的保姆们在讨论时俨然以上海人自居的心态来自满自足于上海人生活的精致细腻。程乃珊并没有跳出上海人自满自足的心态,唯一能够与上海相提并论的城市是香港,所以《上海街情话》是在香港演绎的上海裁缝故事,突出的只是地点的转移,而人情依旧在,还是上演绅士淑女式的悲欢离合,上海人的俗众心态跃然纸上。这种怀旧某种程度而言,与市民生活贴近,却远离精英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