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审美为中心。换而言之,就是力图给读者一种轻灵愉悦的阅读感受,把几千年文学史当中的经典以美的原则来加以撷取、淘选、提示并串接起来,109篇作品虽少,却基本是各时代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是激动、滋养陶冶了无数代中国人并已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精神血肉那么一些美文章、好诗词、名曲文和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是为本书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做到这一点并非想象的那么轻而易举。古人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把文学看作关乎个人身家乃至祖宗名誉、国家命脉般地正大隆重、不堪重负且不去说,单是近几十年来拿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眼光对祖宗遗产的几番重新估价与扬弃,专家们为一般读者选定的赏析类、丛书类的文学名作更看重道德的、政治的高度,知识的、文化的传授和普及,而人们对美的陶冶和追求则被漠视而搁置一边。由此也引起了普通读者对古人生命状态的隔膜、对文学遗产的误读与偏见。前一个时期林语堂、周作人等以“轻灵”、“纯美”的眼光来品鉴和评骘古人作品的小文章一度颇为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文学史过度地“沉重”、“厚实”的一种反拨。 作品选与文学史的结合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单是名篇的诵读固然能给人带来美感和愉悦,但也使人留连参天佳木而难见茂盛的森林。主编者将入选作品归纳为八大主题:“恢弘的人文情怀”、“磊落的魏晋精神”、“豪迈的盛世气象”、“深婉的诗人情韵”、“沉郁的国家忧患”、“挚热的情爱理想”、“悲壮的英雄气概”和“率真的文人性灵”。这些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提炼出的时代色彩与价值精神彰显了各个时代占据主流的审美风貌与心态。精粹的选目、详细的作品注释、提示加上对每个主题的小结,使得全书又具有了简明生动的文学史的功用。虽然只是简洁的勾勒和讲解,却使那些在读者眼里最熟悉和喜爱的名篇佳作,在彼此之间有了呼应、联络和因果,成为美的长河里闪动的吉光、涌起的浪峰。读者不管浅尝辄止随手翻阅,还是欲由此书对传统文学有个大致了解和把握的初学者,都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编写者为适合初学者的理解程度和开卷有益的阅读期待,而做的成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