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书旨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机制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搞好宏观调控。对此,在理论上基本已成共识。但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我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模式,特别是如何处理计划、金融、财政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虽已提出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本书以正确处理计划、金融、财政三者关系为切入点,剖析宏观调控机制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从回顾经济学说史特别是当代经济学说的宏观调控理论开始,通过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分析,在理论上寻求宏观调控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实证分析,对计划主导型、金融主导型、财政主导型宏观调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接着,对我国改革前特别是改革以来处理计划、金融、财政三者关系的实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考察。最后,提出宏观调控机制创新的总体构想。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必须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体制变迁、历史传统、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等各种因素;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必须综合运用计划、金融、财政等各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在主要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不排除行政手段;并运用动态方法,构筑特定历史时期的模式。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我国在经济起飞和体制转轨时期,应建立以计划为主导的计划、金融、财政三者并用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协调配合、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机制,新的宏观调控机制的主要特点是:目标一致、政策协调、手段互补、职责明晰、体系制衡、操作规范、主体协同、工作配合。应该强调的是,为更贴近现实,增强操作性,本书构想的宏观调控模式,其限定条件是“经济起飞和体制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宏观调控中,财政力不从心,作用日减;金融作用虽然日增,但仍存在一系列障碍,使之短期内难以居于主导地位;计划则具有发挥主导作用的若干条件。当然,本论文强调计划在经济起飞和体制转轨时期的作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这里所说的“计划”,已经不是我国原有计划体制下的“计划”,而是各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计划”概念,特别是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计划”。宏观调控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性、动态性的特征。待我国实现经济起飞、完成体制转轨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条件的变化,金融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可能会加强,届时,宏观调控模式也许会随之发生变形。但是,由于论题所限,本书对此略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