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财政、金融金融/银行/投资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定 价:¥20.00

作 者: 易纲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货币 银行 金融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8022225 出版时间: 2003-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回顾了1984-1993年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1993年下半年的紧缩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1993年紧缩计划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仍然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紧缩政策交替的循环中。

作者简介

  易纲,1958年生于北京。1977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年赴美留学。1982年获美国哈姆林大学企业管理学士。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印地安那波利斯校区)经济学教授(终身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易纲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2-1993),1993年被选为该会资深研究员。他还是美国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论坛》和《亚洲经济期刊》的编委。易纲的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和中国经济问题。发表过数十篇(部)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有11篇(部)被选入经济学文献权威期刊《经济学文献季刊》(美国)索引。他的中、英文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美国JAI PRESS,1991;《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美国WEST-VIEW PRESS,1994;《中国经济转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与张维迎、迟福林合作);《货币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与贝多广合著),《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出版(与许小年合编)。

图书目录

前言
1. 导论
1.1 未来改革的深化
1.2 改革蓝图
1.3 本书重点
附录 中国GNP之谜
第一篇 中国的金融体制:概况
2. 改革前的货币银行体制
2.1 货币的两个流程
2.2 改革前货币和银行体制的特征
3. 银行体制改革
3.1 新银行体系的结构
3.2 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关系
3.3 在华外资银行
3.4 银行体制的问题
附录 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分支机构及代表处
第二篇 货币供给过程
4. 什么是货币?
4.1 货币的定义
4.2 货币的不同度量
5.货币供给过程
5.1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5.2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5.3 乘数
5.4 乘数的可预测性
5.5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与乘数
6. 货币政策
6.1 宏观信贷控制手段
6.2 流通中现金是有效的目标吗?
6.3 1984-1988年期间的货币政策
6.4 1988-1991年期间的货币政策
6.5 1993年的紧缩措施
6.6 小结
7. 利率
7.1 改革前的利率政策
7.2 改革时期的利率政策:理论
7.3 改革时期的利率政策:实践
7.4 其他利率数据
第三篇 货币需求
8. 货币流通速度
8.1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8.2 价格指数偏低假说
8.3 被迫储蓄假说
8.4 货币化假说
9. 货币化进程的证据
9.1 流通中现金的分配
9.2 农村中的制度变革
9.3 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
9.4 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
9.5 自由市场的发展
9.6 地区间货币流动
9.7 货币的体外循环
9.8 小结
10. 通货膨胀预期和价格波动
10.1 价格波动性的衡量和通货膨胀预期
10.2 经验结果
10.3 估计中的异常值问题
10.4 小结
附录 工资决定方程
11. 货币需求
11.1 与中国货币需求相关的一些问题
11.2 有中国特色的货币需求
11.3 数据
11.4 货币需求函数和经验结果
11.5 小结
附录A 混合价格指数:一个例子
附录B 数据
第四篇 货币和通货膨胀
12. 价格改革与通货膨胀
12.1 价格改革的原因和目标
12.2 中国价格改革的简短回顾
12.3 通货膨胀因素分析
12.4 小结
13. 中国通货膨胀模型
13.1 通货膨胀的描述性模型
13.2 诺顿的宏观经济阐释
13.3 王(Wang)的模型
13.4 费尔德斯坦和哈的模型
……
14. 货币的经济活动
第五篇 中国金融市场
15. 非银行金融机构
16. 股票和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