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夏商周币制第一节货币起源货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初期,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劳动产品仅能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根本没有剩余。产品既然没有剩余,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交换现象。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历史进入原始社会中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氏族公社成员已经过着定居生活,生产工具由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相继发展,人类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生存需要之外,尚有一定剩余。而剩余产品为物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氏族成员、氏族、部落各以剩余用品进行彼此交换。很显然,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存在诸多不便,以致影响交换,例如,甲方欲以牲畜羊交换农产品粟,乙方欲以粟交换生产工具石斧,结果甲乙双方皆因未有交换对象而不能成交。大约距今五千年之前,我国的一些先进地区业已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工具得到进一步改进,男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随着劳动个体化和家庭私有制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于是,交换更加频繁,且交换范围和规模更加扩大。由于商品交换的扩大,原来实行的物物相易的方式已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用另外一种新的交换方式势在必行。先民们通过长期的探求,逐渐积累了经验,终于找到一种简单的交换方式,找到可以充当交换媒介的商品,也即“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不但可以直接与其他商品交换,而且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例如,按市面的实际行情,一件石斧可以交换两件陶罐,十件石斧可以交换一只羊,显然,石斧本身既可体现陶罐的价值,又可体现羊的价值。如果以石斧为媒介的话,那么,一只羊则可交换二十件陶罐。最初,许多商品诸如海贝、龟壳、兽皮、牲畜、生产工具、武器等都曾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充当等价物的商品大部分被淘汰,只有少数受人欢迎的海贝、龟壳、刀、镈等从商品范畴中分化出来成为专用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所谓货币。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在贷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银行)中,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最为重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因为它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第二节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具有货币功能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制作物品。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这种原始的货币形式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