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995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出台了许多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依然较高。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主要农产品获得全面丰收,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发展,农民收入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从而,为全面完成“八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九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与往年相比,199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在体制改革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顺利推进,发挥了很大的政策效应,对促进当年粮食的较大幅度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供销合作社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有粮食企业“两条线运行”开始启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随着投入增加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开始转变,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东西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与此同时,在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特别是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农业发展状况3.农产品产量。1995年的农业生产是“八五”时期最好的一年。种植业生产上,粮食、油料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2万吨,比上年增长4.8%;油料总产2250万吨,增长13.1%。棉花生产继续恢复性增长,总产477万吨,比上年增长9.8%。糖料、麻类和烤烟扭转下降趋势,产量有所恢复。水果和蔬菜生产则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养殖业生产上,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达到5260万吨,比上年增长16.9%;渔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17万吨增长1730%4.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1995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紧紧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来进行。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看,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但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稻谷、玉米分别比上年上升0.9和0.1个百分点,小麦下降0.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蔬菜、瓜类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持平。从农村各业产值结构看,农业产值下降2.8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上升0.7个百分点,建筑、运输和商饮服务业上升2.1个百分点。1995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是由于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粮食生产普遍受到重视,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扭转滑坡局面,面积、产量均有增加,这有效促进了粮食供求的区域和总量平衡;二是乡镇企业发展正在由过去的速度增长型转移到注重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由此带来的规模效益、“名牌”效应和外向度的提高使乡镇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乡镇企业社会负担过重,资金短缺和对环境污染较重等问题依然突出。1995年全国乡村劳动力增加295万人,但农业劳动力减少3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比上年增加844万人。199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特点是,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跨地区流动势头由所减缓。5.农村收益分配与乡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协会。(按当年价格计算)1995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农村经济净收入为16625亿元,增长28.9%;农民所得总额12999.7亿元,增长31.3%。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速度最快,增幅达到38.9%,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实际所得中的84.6%来自家庭经营;乡办企业和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增幅相对较低,均为31%强,但比重分别下降30.9和0.7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净收入增幅低于总收入增幅,其原因是农村经济各业总费用增速快于总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下滑。1995年乡村集体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农业部“百县百村”调查显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百县100个村中有91个村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也正在逐步健全。1995年,全国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148万个,其中县以上各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协会近2000个,为入会农民提供了包括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购销储运、加工和资金等多样化的服务,为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农业一体化经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农户经营与收入、消费、储蓄。1995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有常住人口4.48人,劳动力2.88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0.14公顷,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774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户生产投入增加,人均达68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4%。农户生产投入总额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9%提高到32%,成为“八五”以来农户投入总额占总支出比重最高的一年。但是,农户投入产出效益有所下降,效益比上年下降39.50%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57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5.3%,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额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下降到60%,其增加额占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0.7%上升到33.7%,其增加额所占比重上升了19.6个百分点。1995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但区域间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收入差距再度扩大。以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2:1.32:1,差距大于上年。农户间收入差距也再次扩大,基尼系数在上年有所缩小的基础上,又扩大到0.33。农民收入增长带来农户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95年,全国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1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是“八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户消费中基本生存费用份额下降,用于发展和享受等方面的服务类支出份额上升。但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看仍然较低,与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过大,不利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95年,全国农村储蓄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000亿元;农民人均储蓄额达到1180元,比上年增长29%。7.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支出为718.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1%,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长15.2%,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10.3%上升到10.91%,成为“八五”时期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最高的一年,国家财政农业预算支出增长速度超过财政预算经常性收入11.2%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农业法》的要求。值得指出的是,在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后,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开始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还面向社会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农业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情况明显好于往年。1995年全国农林牧渔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27.29亿元,比上年增长45.1%,但其在国家基建总投资中的比重依然很低,与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相比,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1995年,农业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净增农业贷款(含乡镇企业贷款)1203.8亿元,累放农业贷款270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增加534.4亿元。尽管1995年农业贷款占国家银行各项贷款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回升到“八五”初期6.7%的水平,但这一比重本身仍然偏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但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增幅较大。农户生产性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同步增长,1995年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5.6%和35.1%;主要生产资料购买数量普遍增加,化肥、农药、农膜购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5%、62.9%和22.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100%,下同)达到357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需求进一步扩大,农用工业品的供给也稳定增加。化肥、农药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587.17万吨和36.1万吨。进口肥料实物量达到1991万吨,比上年增长57.3%。尽管如此,农用工业仍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化肥供求缺口较大。1995年,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增强和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工17亿个,投入资金65亿元,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销售及仓储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一些生产性设施不完善或老化、失修,产后基础设施如仓储、运输、销售等方面建设仍很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8.价格与市场。1995年农产品价格涨幅比上年明显回落,全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上年提高了19.9%,涨幅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22.9%,涨幅回落8.9个百分点。1995年粮食市场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且定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很大,价差每公斤达0.72元,有的品种高达0.8—1.0元。农资价格上涨依然过猛,1995年农资零售价格在上年上涨21.6%的基础上又上涨了27.4%,严重侵蚀了1994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猛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缺口较大,进口成本上升,市场秩序比较混乱。1995年农村市场继续升温,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集贸市场建设更加规范,集贸市场商品成交额达到5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左右。消费品市场和农资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20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幅比上年高6.8个百分点;农资销售额全年实现2300多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7.6%。全年物价涨幅农村高于城市0.9个百分点,落后地区高于发达地区。9.农产品进出口。1995年农产品进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为缓解国内主要农产品供求紧张的矛盾,初级农产品进口增加较多,出口减少,特别是粮食由前几年的净出口变成净进口。1995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2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出口122.6亿美元,下降1.7%,进口115.5亿美元,增长75.8%。全年累计进口粮食2040万吨,扣除出口,净进口1976万吨。其中稻谷、大米净进口159万吨,玉米净进口507万吨,小麦净进口1157万吨。经加工的部分农产品出口有所增加,粮食制品、蔬菜和水果制品及鲜冻猪肉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71%32 6%和510%1995年农业政策执行评价10.1995年,中央在继续强调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又出台了一些新的力度较大的支农扶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大多涉及体制、增强农业后劲和缩小区域差距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政策执行结果看,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已有政策的情况普遍好于上年,而新出台的政策措施除“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外,大多数由于刚刚布署,或只是初步实施,实质性进展不大,尚需加大工作力度和配套完善。11.农地制度。1995年的农地政策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和完善。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和一些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政策落实情况较好。据农业部“百县”调查,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进展顺利,百县4.17万个村中,有63.8%的村延长了土地承包期,比上年提高25.7个百分点,这项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民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执行结果多数农民是满意的,实行该项政策的村由上年的几乎为零变为占调查村的63.8%;土地使用权流转规模和流转范围渐趋扩大,流转形式出现多样化,1995年百县共有173.2千公顷土地发生使用权流转,占百县承包土地面积的2.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四荒”地使用权拍卖稳步发展,百县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占承包土地面积的4.4%,与上年调查结里几乎一致丁。1995年农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地方续订承包合同期限过短,有的基层干部强行终止未到期承包合同,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侵犯承包者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规范和解决。12.“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这一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通过调整和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粮食供求总量和区域平衡上的事权,确保增加粮食有效供给,解决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市场粮价持续上升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的问题,以实现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平衡的政策目标。这项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提高,粮食供给总量增加,特别是东部地区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前几年萎缩的局面。在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产部分中,东部地区占了60%以上。为有效增加粮食生产,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农业部对25个省、自治区的蹲点调查统计,有19个省、自治区对定购粮实行了价外补贴和粮肥挂钩,补贴标准为每50公斤221元,挂钩标准为每50公斤532公斤。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中央和省级政府还通过进出口和专储粮调节及促进产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等措施来平衡粮食供求。199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在灾害不轻的情况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有很大关系。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运行过程中,如何培育区域粮食市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又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今后应当注意完善解决的重要问题。13.粮棉价格与购销。1995年国家为切实控制物价上涨,决定稳定粮食定购数量和价格,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粮食收购政策;棉花由于粮棉比价不合理和国内纺织原料短缺,提价势在必行,但棉花收购不放开市场、不放开经营、不放开价格的“三不”政策仍成为现实的选择。1995年稳定粮食定购价格是合理的,对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仍有刺激作用。不过,后来由于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农资价格空前上扬,使定购粮价偏低成为当年的热点问题。但又正因为市场粮价始终在高位运行及国家强调议购粮坚持市场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交售定购粮的“差价”损失。1995年粮食总体收购情况好于上年,但议价粮收购进度较慢,致使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卖粮难,东北三省玉米卖难问题尤其突出。此外,国有粮食企业“两条线运行”的政策虽有所推动,但实质进展不大。上述情况和问题表明,多年来困扰我国粮食价格和购销政策的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995年棉花收购价格提高和一些省份加大对棉花生产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棉花的恢复性增长。棉花收购量明显增加,截止1996年3月1日,全国棉花收购完成337.7万吨,棉花供需矛盾缓解。但是,棉花调拨进度缓慢,有的地方卖棉难甚至打“白条”,以及棉农在这次提价中得到的实际收益并不大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到1996年的棉花生产。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1995年农资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通过“专营”和“限价”措施来实现农资市场价格的稳定。在1994年有关政策基础上,国家又提出了若干完善措施。但当年政策的实际执行结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农资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其涨幅高于当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14.8%近13个百分点。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年初进口货源少,全年进口价格高;化肥经营单位行为不规范,中间环节获利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在调节化肥供给与需求的各个环节上,未能充分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15.供销合作社改革。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切实遵循合作社原则,将曾被当作“第二国营商业”的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已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官民分开,政企分开,还社于民,发挥其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的中介与桥梁作用,重新赋予其保护农民利益的经济功能。在80年代初以来十几年供销社改革探索的基础上,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供销社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成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机构,选举了领导成员,由此迈出了供销社改革的重大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供销社已经走出国营商业状态,在政策、法律和体制上明确了与国家的关系;经营范围扩大,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增强,1995年供销社营业额达9000多亿元,居国内四大贸易系统(国营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社)之首;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回归取得一定进展。尽管供销社改革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改革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今后的任务是加快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变,真正将供销社办成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16.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实践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差距的扩大,关键是三大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政策抓住这一症结问题,通过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扶持并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提高。这一政策实施以后,三大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124个全国东西合作示范区和72个示范区项目已开始发挥示范作用,由此促进了三大地区间其他合作的开展。人才培养迅速起步,1995年以长江三角洲培训链为基地,共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各类人才2万多人次。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了对东西合作示范工程的领导和政策倾斜。由于该项政策刚刚开始实施,政策本身还需要配套完善,对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持和倾斜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同时,为使东西合作具有持久的内在的发展活力,开展东西合作的乡镇企业自身在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上,以及如何使合作项目更加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取向等方面,都需做出更大的努力。17.种子工程。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关键在农业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又在种子。为此,中央提出要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保证粮棉油稳定增长和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政策。1995年是实施“种子工程”的第一年。在这一年,“种子工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种业集团,开展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的统一供种工作,并组织申报了一批由国内资金支持的种子产业化建设一期项目和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的种子商业化项目。这就为今后进一步实施“种子工程”,促进种子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育繁推销一体化和大田用种商品化,并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种子产业体系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要使“种子工程”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给予支持。18.减轻农民负担。1995年,农民负担反弹问题突出。但自8月国务院宣布“约法三章”以后,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转好。人均村提留、乡统筹费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2%,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度之内。全国大部分地区落实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还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农民负担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执行过程中,“三乱”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屡禁不止,各种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做法时有发生。19.扶贫。1995年中央共投入扶贫资金98亿元,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年间使500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国贫困人口减至6500万人。但与原定每年使1100万人脱贫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这表明今后我国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农业法制建设。1995年农业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执法工作力度加大,特别是地方农业法制工作成效显著;各地围绕农业“两法”颁布实施两周年和“二五”普法规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和纪念活动。但在农业立法和执法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农业立法与涉农普遍立法的关系,以及改变目前一部法律一套执法机构造成的机构交叉、重复和人力物力分散的状况。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21.1995年国家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和投资增幅均有较大回落,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又有明显改善,但这主要是短期政策效应和经济周期性变动使然,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22.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1995年在新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15.14%;在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中,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54个百分点。农业在满足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所需的食品。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1995年农村市场的景气性扩张,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市场贡献。199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39.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一是表现在农业的资本贡献在国内资本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目前仍占40%左右,为平衡外汇支出做出了重要贡献。23.农业与国民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民从农业取得的可支配收入总量增加,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减少。1995年,农业为农民提供的纯收入约8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但农民从农业取得的纯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9%下降到15.0%。在再分配过程中,农业投资积累额迅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回升,这使国民收入分配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变动。但是,由于农资涨价幅度太大,侵蚀了农业收益,以及农业劳动力数量过多,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不对称,使1995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往年相比并无大的改观。24.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1995年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是“八五”时期最好的一年。工业发展速度继续回落,农业发展速度继续上升,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4.5下降到1:3.1,已进入或接近适宜区间。1995年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充分重视,农业发展环境较好,农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农用工业品供给总量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今后协调工农两大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适时适度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25.城乡居民收入差异。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由上年城镇快于农村3.8个百分点转变为农村快于城镇0.4个百分点,相对差距由上年的2.61:1缩小为2.47:1。但差距的绝对额仍在扩大,由上年的人均收入差距1995元扩大为2315元,增加了16%。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开始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放慢,而这又主要归因于国家宏观调控增强和城镇企业微观效益不理想。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缩小,并不意味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仅仅表明目前已出现了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合理分配格局的苗头。26.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1995年城乡居民人均全年食品消费额分别为1776.02元和768.19元,二者之比由1990年的2.02:1扩大为2.30:1。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额占消费性支出总额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城镇低于农村约10个百分点。从食品消费结构看,1990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粮食从130.17公斤下降到97公斤,降幅达25%,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从262.08公斤下降到258.92公斤。城乡居民猪牛羊肉消费量之比基本为1.8:1,差距不太大,但在禽蛋和水产品消费上,城乡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比为3.2:1左右。27.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八五”期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村经济总量水平的差异呈拉大趋势。1995年由于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中西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又有所扩大。1996年农业发展趋势28.199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4650亿公斤,棉花450万吨,油料2250万吨,肉类5200万吨以上,水产品255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达到5%以上。实现上述目标,总的看,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从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劲头不减,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较高;社会各方面投资开发农业出现良好势头。从不利条件看,主要是1995年下半年一些主要农产品出现局部性卖难,有的品种价格回落,对农民积极性将有所影响;化肥等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区域不平衡和品种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农业自然灾害因素不确定。29.1996年种植业生产如不遇大的自然灾害,可望再获丰收。粮食作物因播种面积比上年预计增加1%左右,总产很可能再创纪录;棉花总产要稳定在上年水平有较大难度。养殖业生产将稳步发展。预计1996年畜牧业生产不会有明显的大起大落,将保持平稳发展;渔业生产仍将随着需求增加而持续增产。乡镇企业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维持或略高于上年速度。农村市场由于农民购买力将比上年进一步增强,基本态势是平稳见旺。农村物价涨幅将继续有所回落,但涨幅仍将高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