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使用篆书,由商至秦,已有三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从春秋起,文字的形体和作风渐渐有些改变,到了战国,更演变得错综复杂,及小篆出现,便转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兼并六国,对于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以严刑峻法贯彻“书同文字”的政令,六国遣民,慑于严威,不敢再使用故国的文字。从文字学史方面来说,新兴的小篆,冲破了传统性的古文堡垒,走向整齐简约的道路,遣一改革,对于后世文字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隶书不可能产生,更谈不到兴起了。“文字异形”,六国时为甚,秦始皇统一海宇后,政治上已获得统一,经济上各地的联系也加强起来,社会交际同时更加密切,如仍然任文字方面“人用己私”,必会发生很大的窒碍,所以,澄清文宁的混乱现象,力求做到害同文,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推行小篆的同时,又新兴一种形体较简单而易写为人民羣众所乐用的隶书。小篆在古文字学上不仅有其一定的地位,并且有其二正的历史绖值,我们研究中国文字的变迁,不能不研究小篆,以其是中国文字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环,研究时又必须联系以前的文字来进行研究,才够追本求源。六国文宁必有一部分保留或溶合在小篆之中,这是从穴说文移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二语可以领会到的。我以为两者的区别,祇在体势的整齐与不整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