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小传何其芳,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912年生于四川省万县,1977年病逝于北京。原名何永芳,笔名禾止、荻荻、秋若、劳百行、杨应雷、傅履冰等。早年在家读私塾,后到万县读小学和中学。这期间,何其芳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古代诗文,后又接触了五四新文学作品。他最喜欢冰心的诗歌和散文,而安徒生童话更是深深感动了他,使他萌发了“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的思想。1929年秋何其芳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并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1930年秋进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1931年又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在此期间,他在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他的后来收入诗集《预言》中的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美,感受纤敏,手法别致,是他文艺“只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情感”的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1933年他又转向散文创作,题为《画梦录》的散文集,于1936年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学奖。这些展现了沉浸于自我、爱情、艺术和美的世界之中的作者心灵的散文,当时为作者赢得了很大声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作者也被誉为“文章能手”。1935年何其芳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省立第二简易乡村师范任教,生活视野得到了拓展。他耳闻目睹了山东农民的穷苦和艰难,写下了一批标志着他思想感情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诗文。七七事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故乡四川,先后在万县省立师范和成都联合中学教书,并和友人卞之琳、朱光潜、方敬等创办《工作》等刊物,宣传抗日,伸张正义,针砭时弊。1938年8月他与沙汀、卞之琳等一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教员和系主任。其间,还曾到抗战前线生活、工作了半年之久。在延安,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下了大量反映一个加入革命队伍的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的诗篇,诗风转向质朴、明朗、乐观。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夜歌》,可以说是一个曾在梦中寻路的知识者思想情感产生根本转变的诗性证明。四十年代,他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主要从事宣传中共文艺方针工作,并转入文学评论的写作。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朱德的秘书,参加过河北平山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投入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出版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论著。他的理论批评著作,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创造精神,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功底和渊博的学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迫害。1977年7月24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五岁。何其芳既才华出众,又勤奋刻苦。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生涯中,几乎在曾经耕耘过的每一块文学园地里都收获了丰硕而甘美的果实。无论是他在创作上的艰辛的艺术探索,还是他在人生中的真诚的精神追求,作为被称为“何其芳现象”的生动而丰富的内容,都给文坛和学界留下了具有深刻文化蕴含而又意味深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