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李越然同志为毛泽东主席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俄语翻译十几年。50年代,苏联慷慨相助新中国,兄弟般情谊空前!共和国走向世界,红色外交家在西方轰动!物换星移,中苏关系由分歧、论争最终导致中断……本书使今天的读者有幸重睹新中国领袖的外交风彩。李越然,黑龙江人,1927年出生。我国俄语界著名翻译家。原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六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现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北京市译协常务副会长。李越然长期参加党中央、国务院大量重要文献、报告和文件的中俄文互译的审订工作,并在许多重要国际活动中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主要俄文翻译。发表过若干翻译学论文及文学翻译作品,获北京市1993年度《灵山杯》优秀报告一等奖。1949年至1964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我在俄文翻译或秘书工作的岗位上有幸多次随同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中苏之间的一部分重要会谈,以及国内外的某些重大国际活动。岁月流逝,春秋交替,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当年,大家称我为小李,现在我已经年过花甲。仅仅根据个人的记忆,把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历史情景写下来,作为零散的史料奉献给读者。这本书只是初步的回忆录,以中苏双边的事为主线,也涉及某些多边的国际活动,素材和整体内容还都是粗线条的。而今,中苏关系和整个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9年5月中旬,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等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终于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大事,我们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苏关系从友好到重大曲折再到友好,这种“马鞍形”的格局是在各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回忆过去,不论涉及哪一个时期的情景,都不是要用几十年前的老眼光来观察和理解当代的新事物。邓小平同志说:中苏关系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国和苏联是近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并相互交流和借鉴改革事业的经验,这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当年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领袖人物许多位已经过世了,有的还健在。在所接触过的事情只是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中的某些局部,况且一个人的记忆又是有限的。书中提供的素材和叙述,难免不尽完整,深望得到当年同我一起共事的同志们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