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艺术理论美术审美漫话

美术审美漫话

美术审美漫话

定 价:¥6.60

作 者: 王兆一著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美育丛书 美术系列
标 签: 美术 艺术美

ISBN: 9787544008037 出版时间: 1997-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9cm 页数: 149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以广大中学生和青年为读者对象的“美育丛书”(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由美术、音乐舞蹈、其他艺术三个系列共35本小册子组成。《美术审美漫话》是美术系列的提纲之作。美术是人类最早创始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美术是一个大艺术领域,品种门类之多为姐妹艺术之冠。美术,又无时无刻不和人们的行走坐卧、衣食起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美术无处不在,无处不见,谁也离不开美术,谁都很需要美术。这是一本引导美术欣赏、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普及性读物,也是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对大中学校学生学习美术,对社会青年自修美术,都有阅读价值。全书从美术的个性到共性,从宏观上全方位地对画种、画科、作品、作者择其要者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评介,又从微观上深探到美术领域中各有千秋、万紫千红的艺术境界。全书事中寓理,古今渗透,中外兼顾,文图并举,富有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图文并茂,所附插图100余幅,均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佳作。

作者简介

  王兆一满族。1925年生,辽宁黑山人。研究员。中学毕业后,考人东北沦陷时期的吉林师范大学学习美术。1947年毕业于长春大学法学院。同年到解放区参加革命。任武装工作队队员、土改工作队队员,从事宣传工作,并在延安“抗大”式的长春学院学习。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在长春市文工团从事美术创作。1951年由东北新华书店出版了他和白光远合作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剪纸集》。1952年开始,先后在文工团、话剧团、文化局戏剧科担任领导职务。1979年以来,任长春市戏剧创作室主任、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戏剧、曲艺、二人转、俗文学及美术等方面的论文和文章170余篇,约70多万字。并担任《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主编。专著有《二人转史料》和《二人转史》(与王肯合作)。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理事、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图书目录

     目 录
   一 美术与人类文明
    1.美术,美育之术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3.美需要发现
   二 从生活到艺术
    1.美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
    同步
    2.原始绘画的奇观
    3.各有千秋的艺术境界
    (1)黄繁与齐简
    (2)工笔与写意
    (3)泼彩与焦墨
    (4)瞬间印象与诗的意境
    (5)热调子与冷调子
    (6)“可惜无声”与“录宋
    人句”
    (7)“白眼向人”与“慰天下
    之劳人’
    (8)以“真”为师与借物兴怀
    (9)强其骨与智慧的光芒
   三 在内容和形式之间
    1.历史事件——绘画的重大题材
    2.彩笔描绘领袖形象
    3.着力刻画人物性格
    4.绘画不是无情物
   四 千姿百态的画种
    1.俗雅共赏的年画
    2.图文并茂的连环画
    3.宣传品与艺术品统一的
    宣传画
    4.漫画——最早参加革命的
    画种
    5.夸张变形的肖像画
    6.速写、素描、水彩画的价值
    7.黑与白——版画的灵魂
    8.书籍装帧、插图赏析
    9.太极图——含义深邃的图案
    10.牛的变形——抽象画的范例
    11.黄金分割率和色彩的
    审美价值
   五 以静示动的永久魅力
    —— 雕塑
    1.秦兵马俑的大、真、多
    2.石刻的抽象性、装饰性、
    虚构性
    3.画像砖的独特美
    4.民族化和世俗化的菩萨、
    观音
    5.罕见的铜《奔马》和《说书俑》
    6.《米洛斯的维纳斯》与《思想者》
    7.《毛泽东同志浮雕像》和
    《李大钊同志纪念像》
   六 独放异彩的中国艺术
    —— 书法和篆刻
    1.四种书体的典范
    2.笔情墨趣的行书
    3.书画同源
    4.齐白石——篆刻艺术的
    集大成者
    5.诗 书 画 印“四位
    一体’与题跋
   七 无处不在的美术
    1.民间美术的奇葩
    (1)剪纸
    (2)泥塑 面塑 瓷雕 木雕
    (3)玩具
    2.工艺美术的光彩
    3.环境美术的生命
   八 结束语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