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心电图基础
第一节 心电图导联
1.肢体导联
2.加压肢体导联
3.心前区导联(一)
4.心前区导联(二)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及室壁激动时间
4.Q波
5.R波
6.S波
7.S-T段
8.T波
9.QT间期
10.U波
第三节 心电图各波、段变化的临床意义
1.P波增宽
2.P波高耸
3.P波减低、P波消失
4.P波数与QRS波群不一致
5.P-P间距缩小、增大、P-P间距不齐
6.P-R间期缩短
7.PR间期延长
8.QRS波出现切迹
9.QRS时限增宽
10.QRS波群电压增高(一)
11.QRS波群电压增高(二)
12.QRS 波群电压降低(一)
13.QRS波群电压降低(二)
14.S-T段抬高
15.S-T段下降(一)
16.S-T段下降(二)
17.T波高耸
18.T波低平
19.T波倒置
20.QT间期异常
21.U波异常
第四节 心电轴、钟向转位、心率
1.平均心电轴的判断
2.钟向转位
3.心率的测量(一)
4.心率的测量(二)
第二章 心电图异常波形
1.左心房肥厚
2.右心房肥厚
3.心室肥厚
4.左心室肥厚
5.右心室肥厚
6.左右心室同时肥厚
7.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8.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10.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1.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2.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13.室内传导阻滞
14.小束支传导阻滞
15.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6.心绞痛
17.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8.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19.典型的心肌梗死
20.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一)
21.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二)
22.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23.心肌纤维化
24.心肌炎
25.扩张型心肌病
26.肥厚型心肌病
27.限制型心肌病
28.急性心包炎
29.慢性心包炎
30.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3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32.二尖瓣狭窄
33.二尖瓣关闭不全
34.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35.房间隔缺损
36.室间隔缺损
37.动脉导管未闭
38.单纯肺动脉口狭窄
39 法乐四联症
40.主动脉缩窄
41.真性右位心
42.右旋心
43.梅毒性心脏血管病
44.二尖瓣脱垂
45.心脏神经官能症
46.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47.低血钾症
48.高血钾症
49.低血钙
50.高血钙
51.低血钾合并低血钙症、高血钾合并低血钙症
52.低血钠合并低血钾症、高血钠症
53.低血镁与高血镁
54.洋地黄作用
55.洋地黄中毒
56.奎尼丁作用及中毒
57.普鲁卡因酰胺作用及中毒
58.苯妥英钠作用及中毒
59.胺碘酮作用及中毒
60.心得安作用及中毒
61.亚硝酸盐类药物作用
62.肾上腺素作用
63.去甲肾上腺素及异丙肾上腺素作用
64.吐根硷作用及中毒
65.氯喹作用
66.锑剂作用及中毒
第三章 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2.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
4.窦性心律不齐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
7.窦房结与房室交界间游走性节律
8.房室交界区内游走性节律
9.窦性停搏
10.心室停搏
11.房性逸搏
12.房性逸搏心律
13.房室交界性逸搏
14.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
15.室性逸搏、室性自主节律
16.窦性期前收缩
17.房性期前收缩
18.交界性期前收缩
19.室性期前收缩
20.间位性期前收缩
21.并行心律
22.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3.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4.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25.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26.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7.心房扑动
28.心房纤维性颤动
29.心房纤维性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30.心室扑动
31.心室颤动
32 干扰性房室脱节
33.心室夺获
34.房性融合波
35.室性融合波
36.房内差异性传导
37.室内差异性传导
38.隐匿性传导
39.反复心律
40.伪反复心律
41.左房心律
42 冠状窦性心律
43.Ⅱ度伴I度窦房传导阻滞
44.Ⅱ度I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
45.Ⅱ度Ⅱ型(固定型)窦房传导阻滞
46.第Ⅲ度窦房传导阻滞
47.房内传导阻滞
48 心房分离
49.I度房室传导阻滞
50.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51.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52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4.预激症候群(一)
55.预激症候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