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内容分为冶金宏观动力学、反应器理论和典型冶金反应器操作特性及解析方法三篇。在选材上,既包括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又选入了各类冶金反应器操作解析的典型实例,同时还分类评述了有关研究的发展概况,供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时参考。本书可以作为钢铁冶金和有色冶炼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片断: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12]在50年代就阐明应用传输理论来研究冶金过程的思想,发表了强化高炉冶炼过程,重视发展氧气转炉等论文,并在中国科学院创办化工冶金研究所,堪称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先驱。化工冶金研究所在我国复合矿综合利用、新型冶炼方法、流态化和多相反应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并创办了《化工冶金》杂志,刊载许多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对我国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中国金属学会1980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冶金系统高校的冶金传输原理教学讨论会,1983年在昆明召开冶金反应工程教学讨论会,这两次会议促进了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各院校先后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编印了讲义或出版有关教科书[13~20],预示着这一学科的发展后继有人。1982年在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内成立了冶金过程动力学学科组(1990年正式改名为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并召开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的论文集[21~27]中所发表的诸多论文,以及在炼铁、炼钢和连铸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一些理论性论文,反映了我国学者在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和发展相当迅速。为了总结二十余年来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1993年由东北大学萧泽强教授建议,中国金属学会和冶金工业出版社大力支持,组织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参加撰写《冶金反应工程学丛书》,这预示着我国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将达到更高水平。1.2冶金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冶金反应工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冶金反应工程问题的科学。它以实际冶金反应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伴随各类传递过程的冶金化学反应的规律。它又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研究实现不同冶金反应的各类冶金反应器的特征,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特学科体系,即以研究和解析冶金反应器和系统的操作过程为中心的新兴工程学科。图1-1示出了该学科的范畴、主要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这里仅简要说明其中几个主要问题。1.2.1传递过程所谓传递(或称传输)系指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本书前言前言冶金反应工程学是研究并解析冶金反应器和系统及其内在过程的新兴工程学科,70年代末正式引入我国之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和十分广泛的应用。我国各高等冶金学校陆续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冶金反应工程学课程,分别编写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和讲义。然而一本完整的,系统阐述冶金反应工程学基本原理的书籍,对于我国众多学冶金的学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冶金科学技术工作者,仍然是非常需要的。东北大学肖兴国教授根据多年讲授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大纲,在1994年10月《冶金反应工程学丛书》编委会和冶金部教材编辑室联合召开的“冶金传输原理”和“冶金反应工程”教学和教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该提纲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改补充后,责成肖兴国和谢蕴国二人负责编写本书。本书分为冶金宏观动力学、反应器理论和典型冶金反应器操作特性及解析方法三篇。选材上,既包括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又选入了各类冶金反应器操作解析的典型实例,同时还分类综合评述了有关研究的发展概况,供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时参考。本书的绪论、第一篇和第三篇的第11~14章由肖兴国教授编写,第二篇和第三篇的第10章由谢蕴国教授编写,全书由肖兴国总纂定稿。承蒙曲英和萧泽强两教授对本书初稿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本书可作为钢铁冶金和有色冶炼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同时兼顾研究生的教学需要,亦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著者199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