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古人和今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西方世界形形色色的幸福论更是给古老的东方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巨大的诱惑。西方哲人对幸福问题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会使人大开眼界,并能帮助人们去寻求幸福的真谛。西方幸福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的幸福论。这个阶段的幸福论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显的、朴素的自然主义的特征,即把幸福问题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把幸福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行为方式。另一类是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后斯多葛派和怀疑主义者等。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的幸福论。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超自然主义的幸福论。宗教神学家们发展了柏拉图在理念中追求幸福的思想,宣扬后期斯多葛派片面强调“理性”幸福的思想,完全割裂了现实生活同幸福的关系。第三阶段是近代资本主义时斯的幸福论。这个时期的幸福论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的思想内容,既有着自然主义的思想,又有着超自然主义的精神内容,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两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两者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