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1924.11.5~),曾用笔名艾漠。山东峄县贺家窑(今枣庄市郊)人。这是一个穷困、闭塞的小村子,父母是贫苦农民。童年时,他靠亲友的帮助,进了一所私立小学。1937年暑假,他考上了设在滋阳县的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进这个学校,每月有五块钱补贴,可以解决伙食问题,因而报考的都是穷学生。贺敬之当时只想有个谋生的职业,考取了也就很满意。此校学生年龄不限,最大的有二十多岁,一般的十七八岁,而他当时只有十三岁,是最小的一个。不料,他入学没几天,日本侵略军打过了黄河,直逼济南。学校急忙动员学生回家。随后,山东的一些中等学校纷纷迁往湖北,组建“国立湖北中学”,总部设在鄂西的郧阳,师范部则设在均县。1938年春,母亲把家中仅有的五块钱缝在他的衣角里,送他与几位同学一起找学校去。步行加扒车,挨饿又冒险,他终于找到学校。“当时抗日如火如荼,这个武当山下的城市一下沸腾了,日日夜夜唱着抗日歌曲。冼星海的《我们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就像专给他们写的,均县的人民几乎都会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