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面临两个长期困扰又相互联系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产品和服务呈多样化发展,但国民经济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稳定性机制;微观经济快速的市场化,但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远远滞后。这两个问题已经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变化,即经济周期和政策波动。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含着顺周期的内在机制,税基比较狭窄,承包制进一步削弱了税收基础,中央政府过多依赖地方政府征税的做法无法保证有效的征收;财政包干体制与现代国家的财政体制安排可以说格格不入;中央银行向社会直接贷款以补偿财政衰退的影响,但扩大了货币创造;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和会计制度隐含着货币政策扩张的动因;外汇市场将银行排除在外,基本上是直接创汇者、用汇者之间的市场,容易造成波动等等。而一旦出现经济过热,又缺乏灵活的宏观间接调控的政策机制,则难免启用传统的控制办法。始终难以走出经济周期和政策波动的循环。因此,必须进行宏观经济体制包括税收、财政、金融体制、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建立一个基本制度框架。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1992年下半年进行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关于配套进行价格、税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意见》。并且在1993年6月10日大连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和加快体制改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