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常常被当作一个谜。而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在我国一度成为禁区。自杀的流行病学数据一度成为保密或讳莫如深的问题,自杀病学的出现更使人大为诧异。然而,自杀现象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自杀的历史从人类开始的时候起,真正把自杀作为社会现象和病理现象进行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自杀之谜逐步被打破,自杀现象已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就标志着这一禁区的被打破,这一研究课题为有关部门所认可。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正式放开这一科研区域的研究。自杀流行学的调查工作早已经在四川、山东、江苏、内蒙、福建等地立项调查,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资助。一向保密的中国自杀率也已经先后由国家统计局(1987年)在《中国社会统计资料》和1989年、1990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统计年报上发表,自杀率不再被认为是保密材料。这些事实,无疑对中国的自杀预防和学术研究工作都是一个鼓舞和促进。本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调查和研究后而著成的。本书的基本观点是自杀属于一种疾病,自杀病学是一个学科群。所谓疾病就是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不完全良好。因此,自杀行为并不神秘,完全可以从多学科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揭开这个神秘外衣。但本书写作的目的不仅在于探秘,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预防。全中国每年有21万人自杀,全世界每年有65~70多万人自杀,这是一种恶性疾病,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科学的态度是正视它,把自杀率控制或降低到可能的限度,而不是讳疾忌医,或把自杀率作为社会或政绩的评价标准。本书的特点是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对自杀病学进行研究,并结合传统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19世纪法国权威学者涂尔干指出,研究自杀不能离开统计数字。美哉斯言。世界上的事物、现象纷繁错杂,人们不能随便掇拾一两个案例去说明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而且科学的本质属性就是可重复性,因此本书的统计表繁多,有作者亲自调查的,有作者根据前人和时人的资料进行统计的,也有作者直接转引同道的,资料都分别注明出处,以昭信守。本书是调查了13个民族(包括汉族)15000份问卷和6000例样本(包括100例病理尸检)后写成的。历时4年,行程万里。由云贵高原、中越边界、五岭山脉到北部湾上的海岛都有调查者的脚印。本书作者计算,中国大陆的年自杀率为17.07/10万(1989年),男女性别比为8:10。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华人高于居留国其他种族居民。许多少数民族居民点还是自杀的空白区(一定时期内)或准空白区。自杀意念阳性率高的居民点,自杀率或自杀发生率不一定高。本书特点之一是运用文化人类学材料描述自杀率和自杀意念阳性率的地区分布和民族差异。青年的蓄意自伤,特别是农村青年妇女的蓄意自伤问题,或者说农村少妇服农药蓄意自伤和自杀问题,是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对待自杀,目前流行的对策为预防对策、危机对策和事后对策三个阶段。学者把它分为三级预防,发现自杀征兆作为一级预防。本书把预防对策由微观控制扩大到宏观调控,即不能只停留在临床先兆及其心理治疗方面,应该从心理卫生和道德教育入手。自杀行为是一种身心疾病加社会原因造成的,应该作专门处理。但如同性教育一样,防止自杀行为的教育,应该从小学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