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健康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大全

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大全

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大全

定 价:¥30.00

作 者: 王庆国主编
出版社: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医药学

ISBN: 9787537511452 出版时间: 1994-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932 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大全》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家庭自诊自疗自养大全》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藏象学说
    1.五脏
    2.六腑
    3.奇恒之腑
    4.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气、血、津液学说
    1.气
    2.血
    3.津液
    4.气血津液的关系
    五、经络学说
    六、病因学说
    1.外因
    2.内因
    第二节 现代生理病理学
    一、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的化学组成
    2.人体的基本结构
    二、皮肤
    三、运动系统
    1.骨
    2.关节
    3.骨骼
    4.肌肉
    四、血液系统
    五、循环系统
    1.心脏
    2.血管
    3.血液循环
    4.淋巴器管和淋巴循环
    六、呼吸系统
    1.鼻
    2.咽
    3.喉
    4.气管与支气管
    5.肺
    6.胸膜与胸膜腔
    7.呼吸的生理
    七、消化系统
    1.口腔
    2.食管
    3.胃
    4.小肠
    5.大肠
    6.肝脏
    7.胰腺
    8.胆囊和胆道系统
    八、泌尿系统
    1.肾脏
    2.输尿管
    3.膀胱
    4.尿道
    九、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附睾和阴囊
    2.前列腺
    3.精囊腺
    4.输精管
    5.射精管
    6.阴茎
    (二)女性生殖系统
    1.外阴
    2.阴道
    3.子宫
    4.卵巢和输卵管
    5.排卵和月经
    十、内分泌系统
    1.脑垂体
    2.甲状腺
    3.甲状旁腺
    4.肾上腺
    5.胰岛
    6.性腺
    十一、神经系统
    1.脑
    2.脊髓
    3.脑膜与脑脊液
    4.脑神经
    5.脊神经
    6.植物神经
    十二、感觉器官
    1.眼
    2.耳
    十三、致病因素
    1.外界因素
    2.营养因素
    3.免疫因素
    4.遗传因素
    5.精神因素
    十四、人体的防御机能
    1.屏障机能
    2.吞噬和杀菌机能
    3.解毒机能
    4.排除机能
    5.特异性免疫反应
    十五、基本病理反应
    1.炎症反应
    2.损伤与修复
    3.充血与缺血
    4.出血
    5.血栓和栓塞
    十六、肿瘤
    1.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2.诱发癌症的因素
    3.癌症的预防与早期发现
    十七、免疫与疾病
    1.免疫与免疫系统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3.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4.免疫在医学上的应用
    十八、遗传与疾病
    1.遗传与遗传病
    2.遗传病的分类及与非遗传病的区别
    3.遗传病的预防
   第二章 自诊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医诊法与辨证
    一、诊法
    (一)望诊
    1.望神
    2.望面色
    3.望形态
    4.望舌
    (二)闻诊
    (三)问诊
    1.问寒热
    2.问汗
    3.问头身
    4.问睡眠
    5.问饮食口味
    6.问二便
    (四)切诊
    1.脉诊
    2.腹诊
    二、辨证
    1.表证与里证
    2.虚证与实证
    3.肝病辨证
    4.心病辨证
    5.脾胃病辨证
    6.肺病辨证
    7.肾病辨证
    第二节 现代医学诊断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2.现病史
    3.过去史
    4.职业史和生活史
    5.家族史
    6.月经生育史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情况
    2.头部五官检查
    3.颈部检查
    4.胸部检查
    5.腹部检查
    6.脊柱及四肢检查
    7.神经系统检查
    第三节 临床检查
    一、化验检查
    1.血液检查
    2.血液化学检查
    3.血液免疫学检查
    4.尿液检查
    5.粪便检查
    6.痰液检查
    7.脑脊液检查
    8.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9.精液检查
    10.前列腺液及白带检查
    11.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12.骨髓检查
    二、X线检查
    1.荧光透视
    2.x线摄影
    3.计算机体层摄影(CT)
    三、超声波检查
    1.A型超声波(示波法)
    2.B型超声波(显像法)
    3.M型超声波(超声心动图)
    4.D型超声波(超声多普勒法)
    四、心功能检查
    1.心电图
    2.心电向量图
    3.心音图
    五、脑电图
    六、脑血流图
    七、肺功能测定
    1.憋气试验
    2.吹灯试验
    3.吹气试验
    八、病理学检查
    1.脱落细胞检查
    2.活体组织检查
    九、内窥镜检查
    1.食管纤维镜检查
    2.胃及十二指肠纤维镜检查
    3.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纤维镜检查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膀胱镜检查
    6.腹腔纤维镜检查
    7.宫腔镜检查
    十、甲皱微循环检查
    十一、放射性核素检查
    1.甲状腺吸131碘试验
    2.甲状腺抑制试验
    3.甲状腺扫描
    4.肾图
    5.肾扫描
    6.肝扫描
    7.肺扫描
    8.脑扫描
    9.骨扫描
    10.肾上腺扫描
    11.胎盘扫描
   第三章 自疗基础知识
    第一节 常用中成药
    一、感冒药
    1.午时茶冲剂
    2.通宣理肺丸
    3.感冒清热冲剂
    4.银翘解毒丸
    5.桑菊感冒片
    6.板蓝根冲剂
    7.感冒清片(胶囊)
    8.十滴水
    9.藿香正气丸(水、胶囊)
    10.仁丹
    二、止咳化痰平喘药
    1.桔红丸
    2.二陈丸
    3.百合固金丸
    4.蛇胆川贝液
    5.痰咳静
    6.消咳喘(糖浆)
    7.牡荆油滴丸
    8.养阴清肺膏
    三、开窍熄风药
    1.安宫牛黄丸
    2.牛黄清心丸
    3.脑立清
    4.苏合香丸
    5.冠心苏合丸
    6.华佗再造丸
    7.消栓再造丸
    8.速效救心丸
    四、祛风湿药
    1.大活络丹
    2.小活络丹
    3.虎骨酒
    4.骨刺消痛液
    5.天麻丸
    6.舒筋活络丸
    7.坎离砂
    8.狗皮膏
    五、清热药
    1.牛黄上清丸
    2.牛黄解毒丸
    3.牛黄清胃丸
    4.龙胆泻肝丸
    5.羚翘解毒丸
    6.清宁丸
    7.润肠丸
    8.溃疡宁胶囊
    9.黄连上清丸
    10.清开灵口服液
    六、消导和胃药
    1.保和丸
    2.加味保和丸
    3.大山楂丸
    4.木香槟榔丸
    5.沉香化滞丸
    6.枳术丸
    7.香砂养胃丸
    8.香砂六君子丸
    9.越鞠保和丸
    10.人参健脾丸
    11.附子理中丸
    七、理气理血药
    1.舒肝丸
    2.舒肝止痛丸
    3.加味左金丸
    4.胃气止痛丸
    5.十香止痛丸
    6.茴香橘核丸
    7.木香顺气丸
    8.元胡止痛片
    9.犀角地黄丸
    10.复方丹参片
    11.活血通脉片
    12.愈风宁心片
    13.消栓通络片
    14.云南白药
    八、补益药
    (一)补气助阳药
    1.四君子丸
    2.补中益气丸
    3.参苓白术散
    4.人参归脾丸
    5.刺五加片(胶囊)
    6.金匮肾气丸
    7.五子衍宗丸
    8.壮腰健肾丸
    9.龟龄集
    10.参茸卫生丸
    (二)滋阴养血药
    1.六味地黄丸
    2.知柏地黄丸
    3.杞菊地黄丸
    4.洋参胶囊(口服液)
    5.天王补心丹
    6.河车大造丸
    7.养血荣筋丸
    (三)气血双补药
    1.八珍丸
    2.十全大补丸
    3.人参养荣丸
    4.生脉饮
    (四)健脑安神药
    1.柏子养心丸(丹)
    2.朱砂安神丸
    3.养血安神丸
    4.枣仁安神液
    5.安神健脑液
    九、妇科药
    1.加味逍遥丸
    2.八珍益母丸
    3.乌鸡白凤丸
    4.益母草膏
    5.补血调经丸
    6.大黄庶虫丸
    7.女金丹
    8.艾附暖宫丸
    9.妇康宁片
    10.保胎九
    11.孕妇清火丸
    12.涌泉散
    13.乳块消
    14.千金止带丸
    十、儿科药
    1.五粒回春丹
    2.小儿感冒冲剂
    3.小儿牛黄散
    4.小儿金丹片
    5.儿童清肺丸
    6.小儿至宝锭
    7.小儿急惊粉
    8.一捻金
    9.儿童清热导滞丸
    10.小儿化食丸
    11.小儿健脾丸
    12.肥儿散
    13.肥儿丸
    十一、外科药
    1.如意金黄散
    2.紫金锭
    3.连翘败毒丸
    4.克银丸
    5.獾油
    6.跌打丸
    7.回生第一丹
    8.七厘散
    9.小金丹
    10.清凉药
    十二、五官科药
    1.明目蒺藜丸
    2.明目地黄丸
    3.石斛夜光丸
    4.红棉散
    5.藿胆丸
    6.千柏鼻炎片
    7.口腔溃疡散
    8.锡类散
    9.梅花点舌丹
    10.六神丸
    11.喉症丸
    12.双料喉风散
    第二节 常用西药
    一、镇静催眠药
    1.苯巴比妥(鲁米那)
    2.异戊巴比妥(阿米妥)
    3.速可眠
    4.安定
    5.眠尔通(安宁)
    二、抗癫痫药
    1.苯妥英钠(大仑丁)
    2.扑痫酮(麦苏林)
    3.乙琥胺
    4.抗癫灵
    三、解热镇痛药及抗风湿药
    1.阿斯匹林
    2.扑热息痛
    3.复方阿斯匹林(A.P.C)
    4.去痛片
    5.消炎痛
    6.炎痛喜康
    7.布洛芬
    四、利尿药
    1.双氢克尿塞(双氨氯噻嗪)
    2.安体舒通
    3.氨苯蝶啶
    4.速尿
    五、降压药
    1.利血平
    2.降压灵
    3.双氢克尿塞
    4.地巴唑
    5.优降宁
    6.复方罗布麻片(复方降压宁片)
    7.复方降压片
    六、治疗心力衰竭药
    1.洋地黄(毛地黄)
    2.地高辛
    3.毛花甙丙(西地兰)
    七、抗心律失常药
    1.心得安
    2.异搏定(戊脉安)
    3.美西律(慢心律)
    4.乙胺碘呋酮(安律酮)
    八、抗心绞痛药
    1.硝酸甘油
    2.亚硝酸异戊酯
    3.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醇酯)
    4.心痛定(硝苯吡啶)
    5.潘生丁
    九、抗贫血药
    1.硫酸亚铁
    2.富血铁(富马酸铁)
    3.维生素B12
    4.辅酶维生素B12
    5.叶酸
    十、升白细胞药
    1.维生素B4
    2.鲨肝醇
    3.肌苷
    4.利血生
    十一、止血药
    1.安络血(安特诺新)
    2.维生素K
    3.6氨基己酸
    十二、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药
    1.安妥明(心血安)
    2.肌醇(环己六醇)
    3.烟酸肌醇酯
    4.亚油酸
    5.硫酸软骨素A
    6.脉通
    7.复方谷固醇
    8.弹性酶
    9.脑益嗪(肉桂嗪)
    十三.抗过敏药
    1.苯海拉明
    2.扑尔敏
    3.安其敏
    4.息斯敏
    十四、健胃助消化药
    1.胰酶
    2.淀粉酶
    3.多酶片
    4.乳酶生(表飞鸣)
    5.干酵母
    6.康胃素
    十五、抗酸药及治疗溃疡病药
    1.复方胃舒平
    2.胃粘膜素
    3.胃得乐(胃速乐)
    4.乐得胃
    5.甲氰咪胍
    十六、胃肠解痉药
    1.阿托品
    2.普鲁本辛
    3.胃疡平(溴甲阿托品)
    4.胃复康(胃乐康)
    5.胃复安(灭吐灵)
    十七、泻药
    1.硫酸镁
    2.蓖麻油
    3.酚酞
    4.开塞露
    十八、止泻药
    1.鞣酸蛋白
    2.次碳酸铋
    3.苯乙呱啶
    十九、利胆药
    1.利胆醇(苯丙醇)
    2.舒胆灵
    3.胆维他
    4.牛胆酸钠
    二十、保肝药
    1.肌醇
    2.肝泰乐
    3.联苯双酯
    4.云芝肝泰
    5.肌苷
    6.维生素B12
    7.肝乐
    二十一、祛痰止咳药
    1.必嗽平(必消痰)
    2.复方甘草片
    3.痰易净(乙酰
    半胱氨酸)
    4.咳必清
    5.安嗽灵(阿斯维林)
    二十二、平喘药
    1.异丙肾上腺素(喘息定)
    2.舒喘灵(舒喘宁)
    3.酚丙喘啶
    4.氨茶碱
    5.色甘酸钠
    6.强的松
    二十三、贤上腺皮质激素
    1.强的松
    2.氢化考的松
    3.去炎松(氟羟强的松龙)
    4.地塞米松(氟美松)
    5.肤轻松
    二十四、性激素
    1.己烯雌酚
    2.黄体醇(孕酮)
    3.甲孕酮(安宫黄体酮)
    4.克罗米酚
    5.甲基睾丸素
    6.苯丙酸诺龙
    7.康力龙
    二十五、避孕药
    1.避孕片I号(复方炔诺酮片)
    2.避孕片Ⅱ号(复方甲地孕酮片)
    3.探亲避孕药(炔诺酮片)
    4.长效避孕片Ⅰ号
    5.棉酚
    二十六、作用于甲状腺的药物
    1.甲状腺片
    2.甲基硫氧嘧啶
    3.丙基硫氧嘧啶
    4.甲基嘧唑(他巴唑)
    二十七、抗糖尿病药
    1.普通胰岛素
    2.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
    3.优降糖
    4.降糖灵(苯乙双胍)
    二十八、抗生素
    1.青霉素G
    2.氨苄青霉素
    3.红霉素
    4.螺旋霉素
    5.麦迪霉素
    6.先锋霉素V(头孢唑啉)
    7.链霉素
    8.庆大霉素
    9.四环素
    二十九、磺胺药
    1.磺胺嘧啶(SD)
    2.磺胺甲基异噁唑(SMZ、新诺明)
    3.磺胺呱(SG)
    4.甲氧苄氨嘧啶(TMP、磺胺增效剂)
    三十、呋喃类药
    1.呋喃妥因(呋喃呾啶)
    2.呋喃唑酮(痢特灵)
    三十一、抗病毒药
    1.病毒灵(吗啉双胍)
    2.疱疹净
    三十二、抗结核药
    1.异烟肼(雷米封)
    2.链霉素
    3.利福平
    4.乙胺丁醇
    三十三 抗真菌药
    1.灰黄霉素
    2.制霉菌素
    三十四、抗疟药
    1.氯喹
    2.奎宁
    3.伯氨喹林
    三十五、抗阿米巴药
    1.卡巴胂
    2.氯奎
    3.依米丁
    三十六、驱肠虫药
    1.枸橼酸哌吡嗪(驱蛔灵)
    2.噻嘧啶(抗虫灵)
    3.扑蛲灵
    三十七、抗肿瘤药
    1.氮芥
    2.环磷酰胺
    3.5-氟尿嘧啶
    4.甲氧基溶肉瘤素
    5.氨甲蝶呤
    三十八、维生素
    1.维生素A
    2.维生素B1(硫胺)
    3.维生素B2(核黄素)
    4.维生素B6
    5.维生素B12
    6.维生素C(抗坏血酸)
    7.维生素E
    8.维生素P(芦丁)
    9.复合维生素B
    10.鱼肝油
    三十九、创面及皮肤消毒药
    1.雷夫奴尔(利凡诺尔)
    2.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
    3.高锰酸钾(PP粉)
    4.碘甘油
    5.洗必泰
    6.乙醇(酒精)
    7.碘酊(碘酒)
    8.红汞(红药水)
    四十、环境消毒药
    1.乳酸
    2.漂白粉
    3.煤酚皂溶液(来苏尔)
    第三节 针刺疗法
    一、针刺的治病范围
    二、穴位的分类与常用取穴法
    三、常用穴位
    四、针刺的基本操作
    1.针具的选择与准备
    2.体位的选择
    3.进针与行针
    4.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1.针刺的禁忌
    2.异常情况的处理
    六、针刺的处方与疗程
    第四节 艾灸疗法
    一、艾灸疗法的机理与适应症
    二、灸法的种类及运用
    1.艾炷灸
    2.艾条灸
    3.温针灸
    三、艾灸疗法的顺序与标准
    四、施灸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五、灸后的处理
    六、保健灸法
    第五节 耳穴疗法
    一、耳穴治疗的机理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症
    1.耳舟部
    2.对耳轮上脚部
    3.对耳轮下脚部
    4.对耳轮部
    5.三角窝部
    6.耳屏部
    7.对耳屏部
    8.屏间切迹部
    9.耳轮脚周围部
    10.耳甲艇部
    11.耳甲腔部
    12.耳轮部
    13.耳轮脚部
    14.耳垂部
    15.耳廓背面部
    五、耳穴治疗的选穴处方原则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
    2.按中医理论选穴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六、耳穴治疗的操作方法
    1.耳穴探查
    2.耳穴治疗
    七、耳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1.异常感觉的处理
    2.耳廓感染的处理
    九、耳穴保健按摩法
    1.耳廓分区按摩法
    2.全耳按摩
    第六节 头针疗法
    一、头针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
    二、头针的选穴方法
    三、头针的操作
    1.快速进针
    2.快速捻转
    3.出针方法
    四、疗程与间隔
    五、头针疗法的适应范围
    六、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足反射疗法
    一、足反射疗法的机理
    二、常用反射区及适应症
    1.头
    2.额
    3.小脑
    4.脑垂体
    5.三叉神经
    6.鼻
    7.颈项
    8.眼睛
    9.耳
    10.肩
    11.肘关节
    12.斜方肌
    13.甲状腺
    14.甲状旁腺
    15.肺及支气管
    16.胃
    17.十二指肠
    18.胰脏
    19.肝脏
    20.胆
    21.腹
    22.肾上腺
    23.肾脏
    24.输尿管
    25.膀胱
    26.小肠
    27.升结肠
    28.横结
    肠
    29.降结肠
    30.直肠
    31.盲肠
    32.肛门
    33.心脏
    34.脾脏
    35.生殖腺
    36.膝
    37.下腹
    38.髋关节
    39.淋巴腺
    40.内耳
    41.胸
    42.膈肌
    43.扁桃腺
    44.颚
    45.咽喉
    46.腹股沟
    47.前列腺
    48.尿道
    49.颈椎
    50.胸椎
    51.腰椎
    52.骶骨
    53.尾骨
    三、常用诊断方法
    1.望诊
    2.触诊
    四、常用取穴方法
    1.按相应部位取穴
    2.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3.按中医藏象理论取穴
    五、常用按摩手法
    1.拇指按揉法
    2.屈指点揉法
    3.拇指推法
    4.捻法
    六、按摩时间的选择
    第八节 按摩疗法
    一、按摩疗法的作用机理
    二、按摩疗法的注意事项
    三、按摩常用手法
    1.推法
    2.拿法
    3.按法
    4.摩法
    5.揉法
    6.擦法
    7.击法
    8.踩法
    9.捏脊
    10.摇法
    四、常用自我保健按摩法
    1.头面部
    2.上肢部
    3.下肢部
    4.腰部
    5.胸腹部
    五、小儿推拿(按摩)疗法
    1.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2.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
    第九节 拔罐疗法
    一、罐的种类
    二、拔罐的种类与方法
    1.火罐
    2.水煮罐
    三、留罐与起罐
    四、拔罐疗法的适应症
    五、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十节 刺血疗法
    一、针具与针法
    1.血管刺血法
    2.穴位刺血法
    3.局部刺血法
    二、常用手法
    1.缓刺
    2.速刺
    3.挑刺
    4.围刺
    5.密
    刺
    三、操作顺序
    1.选穴
    2.消毒
    3.进针
    4.疗程
    四、常用穴位的刺法与主治
    五、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六、刺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敷贴疗法
    一、敷贴疗法的机理
    二、敷贴疗法的种类
    1.热敷法
    2.冷敷法
    3.蜡敷法
    4.泥敷法
    三、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四、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气功疗法
    一、功法介绍
    (一)静功
    1.放松动
    2.内养功
    3.站桩功
    (二)动功
    1.郭林新气功
    2.自发“五禽戏”动功
    3.大雁气功
    4.八段锦
    5.鹤翔桩功法
    二、练功时的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饮食疗法
    一、饮食疗法的原则
    1.饮食疗法必须注意脾胃功能的强弱
    2.饮食疗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应注意整体调养,避免饮食偏嗜
    4.应重视饮食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二、饮食疗法的种类
    1.菜肴疗法
    2.药饭疗法
    3.药粥疗法
    4.药茶疗法
    5.药酒疗法
    6.药糖疗法
    三、饮食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十四节 音乐疗法
    一、音乐疗法的机理
    二、音乐疗法的种类
    三、音乐疗法适应症
    四、音乐疗法注意事项
    第十五节 心理疗法
    一、心理疗法的原理
    二、心理疗法分类
    1.说理疏导
    2.以情胜情
    3.移情转意
    4.发泄情绪
    5.顺情从欲
    6.释疑解惑
    三、心理疗法的适应症
    四、心理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十六节 体育疗法
    一、体疗的种类
    二、体疗方法和运动量
    三、体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2.禁忌症
    四、体疗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 自养基础知识
    第一节 饮食调摄
    一、饮食调摄的原则
    1.合理调配
    2.按时节量
    3.因人制宜
    二、科学膳食
    1.营养要平衡
    2.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3.进食时不要分心
    4.饭后要漱口
    5.饭后应散步
    三、饮食调摄的注意事项
    1.要谨和五味
    2.饮食要养成好习惯
    3.要讲究饮食卫生
    4.不同年龄的人饮食宜忌
    第二节 起居调养
    1.作息
    2.睡眠
    3.着衣
    4.居室
    5.娱乐
    6.房事
    第三节 情志调养
    一、祖国医学调志养神方法简介
    1.虚静养神法
    2.怡情悦志法
    3.解忧释疑法
    4.移精变气法
    5.释病开导法
    6.形神并调法
    7.以情胜情法
    8.消遣养性法
    二、现代医学心理治疗方法简介
    1.支持疗法
    2.行为疗法
    3.催眠疗法
    4.精神分析法
    第四节 运动保健
    一、运动保健的作用
    二、运动保健的种类
    1.导引
    2.自我按摩
    3.医疗体操
    4.器械运动
    5.散步与慢跑
    6.其他
    三、运动保健的注意事项
    临床篇
   第一章 疾病常见症状与鉴别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头痛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咳嗽
    第五节 胸痛
    第六节 咯血
    第七节 呼吸困难
    第八节 紫绀
    第九节 心悸
    第十节 腹痛
    第十一节 恶心和呕吐
    第十二节 呕血和黑粪
    第十三节 腹泻
    第十四节 便秘
    第十五节 便血
    第十六节 黄疸
    第十七节 水肿
    第十八节 肝肿大
    第十九节 脾肿大
    第二十节 腹腔肿块
    第二十一节 表浅淋巴结肿大
    第二十二节 尿频和尿急
    第二十三节 紫癜
    第二十四节 皮疹
   第二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伤风(普通感冒)
    二、流行性感冒
    三、急性病毒性肝炎
    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五、肺结核
    六、细菌性痢疾
    七、肠道寄生虫病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支气管炎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肺炎
    四、支气管扩张
    五、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二、低血压症
    三、病毒性心肌炎
    四、风湿性关节炎
    五、风湿性心脏病
    六、冠心病
    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八、肺心病
    九、慢性心力衰竭
    十、心律失常
    十一、脑血管意外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急性胃肠炎
    二、慢性胃炎
    三、消化性溃疡
    四、胃下垂
    五、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六、肝硬化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泌尿系感染
    二、肾盂肾炎
    三、泌尿系结石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六、肾病综合征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四、白细胞减少症
    第七节 内分泌、代谢、营养性疾病
    一、糖尿病
    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三、高脂血症
    四、单纯性肥胖症
    第八节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一、神经衰弱
    二、偏头痛
    三、癫痫
    四、震颤麻痹
    五、重症肌无力
   第三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一般外科疾病
    一、疖
    二、痈
    三、丹毒
    四、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
    第二节 周围血管疾病
    一、下肢静脉曲张
    二、静脉血栓形成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三节 颈部与乳房疾病
    一、颈淋巴结结核
    二、急性乳腺炎
    三、乳腺增生病
    第四节 腹部外科疾病
    一、阑尾炎
    二、慢性胆囊炎
    三、胆石症
    四、胆道蛔虫症
    第五节 肛门直肠疾病
    一、痔
    二、肛裂
    三、直肠脱垂
    第六节 骨与软组织疾病
    一、落枕
    二、颈椎病
    三、肩关节周围炎
    四、网球肘
    五、急性腰扭伤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章 妇产科疾病
    第一节 妇产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一、白带
    二、腹痛
    三、阴道出血
    四、腹部肿块
    第二节 妇科疾病
    一、痛经
    二、月经不调
    三、闭经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
    五、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六、更年期综合征
    七、不孕症
    八、阴道炎
    九、盆腔炎
    十、女阴白斑
    十一、子宫脱垂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二、先兆流产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第四节 产后疾病
    一、产褥感染
    二、产后缺乳
   第五章 男科疾病
    第一节 男子性功能障碍与不育
    一、阳痿
    二、早泄
    三、遗精
    四、不射精症
    五、男子不育症
    第二节 其他男科疾病
    一、急性前列腺炎
    二、慢性前列腺炎
    三、前列腺肥大
    四、男子更年期综合征
   第六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支气管肺炎
    三、流行性腮腺炎
    四、水痘
    五、百日咳
    第二节 儿科其他疾患
    一、高热惊厥
    二、小儿肾炎
    三、幼儿腹泻
    四、小儿厌食症
    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六、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
    七、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八、小儿遗尿
   第七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皮肤病常见症状
    第二节 霉菌性皮肤病
    一、手足癣
    二、甲癣
    三、体癣
    四、股癣
    五、花斑癣
    第三节 细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一、脓疱病
    二、单纯疱疹
    三、带状疱疹
    第四节 过敏性皮肤病
    一、湿疹
    二、荨麻疹
    三、神经性皮炎
    四、皮肤瘙痒症
    第五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一、白癜风
    二、黄褐斑
    第六节 其他皮肤病
    一、座疮
    二、扁平疣
    三、接触性皮炎
    四、银屑病
    五、烧烫伤
    六、冻疮
   第八章 眼科疾病
    第一节 眼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一、红眼
    二、眼痛
    三、流泪
    四、视力减退
    五、飞蚊症
    六、视物变形
    七、夜盲
    八、复视
    九、偏盲
    第二节 外眼病
    一、睑缘炎
    二、急性结膜炎
    三、角膜炎
    第三节 内眼病及眼底疾病
    一、白内障
    二、青光眼
    三、玻璃体混浊
    四、视神经炎
    五、视神经萎缩
    六、近视眼
   第九章 耳鼻喉及口腔科疾病
    第一节 耳鼻喉及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
    一、鼻塞
    二、鼻涕
    三、鼻出血
    四、咽喉痛
    五、声哑
    六、吞咽困难
    七、耳痛
    八、耳流脓
    九、耳鸣
    十、耳聋
    十一、眩晕
    十二、牙痛
    十三、牙龈出血
    十四、口臭
    第二节 耳鼻咽喉疾病
    一、外耳道炎
    二、外耳道疖
    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五、美尼尔氏病
    六、过敏性鼻炎
    七、慢性鼻炎
    八、鼻窦炎
    九、慢性咽炎
    十、咽异感症
    第三节 口腔疾病
    一、牙龈炎
    二、牙周病
    三、复发性口疮
    四、牙本质过敏症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