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绪论
1.1仪器分析学科的性质、内容与分类
1.1.1仪器分析与分析化学
1.1.2仪器分析学科的性质
1.1.3仪器分析的基本内容
1.1.4仪器分析技术的分类
1.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
1.2.1分析流程
1.2.2分析过程的信息传递链
1.3分析仪器
1.3.1基本结构
1.3.2分析测定的误差
1.4仪器分析的应用与学科发展的趋势
1.4.1仪器分析的应用
1.4.2发展的趋势
2光谱分析导论
2.1概述
2.2光与光谱
2.2.1光的波动性
2.2.2光波在频率域与时间域中的表征
2.2.3光的粒子性
2.2.4电磁波谱
2.3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
2.3.1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解释
2.3.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解释
2.3.3物质发光的量子解释
2.4物质光谱的测定及其解析
2.4.1光谱的基本类型
2.4.2光谱仪
2.4.3光谱数据与图谱的解析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1信号和信息的特征
3.1.1分子外层电子的分子轨道与能级结构
3.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信息
3.1.3信息负载的宏观过程
3.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3.2.1基本组成
3.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整机的光路结构
3.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实验技术
3.3.1分光光度计的选用与性能的调试
3.3.2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3.3.3分析条件的设定
3.3.4定量分析的方法
3.3.5定量分析结果的评价
3.3.6提高定量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3.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3.4.1定性分析
3.4.2定量分析
3.4.3其它应用
4原子吸收光谱法
4.1概述
4.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2.1原子光谱理论
4.2.2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关系
4.2.3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4.2.4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和原子吸收的测量
4.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3.1光源
4.3.2原子化系统
4.3.3单色器与检测系统
4.4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4.4.1光谱干扰
4.4.2电离干扰
4.4.3化学干扰
4.4.4物理干扰
4.5定量分析方法
4.5.1分析方法
4.5.2测定条件的选择
5发射光谱法
5.1原子发射光谱法
5.1.1基本原理
5.1.2原子发射光谱仪
5.1.3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2荧光光谱法
5.2.1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5.2.2荧光测量仪器
5.2.3荧光分析方法
5.3原子荧光分析法
6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1概述
6.2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6.2.1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与振动光谱
6.2.2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和振动光谱
6.2.3简正振动
6.2.4基团频率及谱带强度
6.2.5分子的结构对振动的影响
6.3有机物红外吸收光谱的解析
6.3.1有机物红外吸收光谱
6.3.2有机物红外吸收光谱的解析
6.4红外分光光度计
6.4.1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6.4.2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6.5红外吸收光谱的测量技术与应用
6.5.1红外吸收光谱的测量技术
6.5.2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
7核磁共振波谱法
7.1基本原理
7.1.1核自旋与核磁矩
7.1.2核磁能级与核磁共振现象
7.1.3饱和与弛豫
7.2核磁共振波谱仪
7.2.1基本结构
7.2.2连续波NMR谱仪
7.2.3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7.2.4制样技术与试剂
7.3NMR谱的信息
7.3.1化学位移
7.3.2自旋偶合(自旋裂分)
7.3.3峰面积
7.3.4弛豫时间
7.4核磁共振氢谱(1H—NMR)
7.4.1常见含氢基团的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
7.4.2偶合常数
7.4.3一级1HNMR
7.4.4复杂1H—NMR谱的简化
7.51H—NMR解析
7.6其它原子核的NMR谱
7.6.113C的NMR谱(CMR)
7.6.2其它核的核磁共振
7.7多维NMR谱
8质谱分析
8.1概述
8.2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8.2.1质谱分析法
8.2.2质谱法基本原理(只讨论φm=180°的扇形磁场)
8.2.3单聚焦和双聚焦原理
8.3质谱仪器组成
8.3.1进样系统
8.3.2离子源
8.3.3质量分析器
8.3.4检测器
8.4质谱分析
8.4.1简单分子或单原子分子的质谱分析
8.4.2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离’子峰类型
8.5质谱法的应用
8.5.1分子离子峰的识别和确定
8.5.2分子式的测定
8.5.3结构鉴定
8.5.4混合物的定量分析
8.5.5常见官能团的核磁、红外、质谱和紫外图谱的比较
8.6几种现代质谱仪的简介
8.6.1应用于有机化学分析中的色谱-质谱联用仪
8.6.2应用固体表面成分分析的离子探针质谱仪
8.6.3同位素比值测定质谱仪
8.6.4质谱质谱联用技术
9色谱法导论
9.1色谱法概述
9.1.1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9.1.2色谱法的分类
9.1.3各种色谱方法的共同特点
9.2色谱图的重要参数
9.2.1色谱峰及峰宽
9.2.2组分在色谱系统中的保留值
9.2.3分离度
9.2.4容量因子(质量分配比k’)和相比(β)
9.2.5相对保留值(a)
9.3色谱理论I——塔板理论
9.3.1塔板模型的基本假设
9.3.2塔板理论方程式
9.3.3塔板理论的讨论
9.4色谱理论II——速率理论
9.4.1涡流扩散项
9.4.2分子纵向扩散项
9.4.3传质阻力项
9.5分离度
9.5.1分离度与组分被分离的纯净度
9.5.2分离度方程及分离度的控制
10气相色谱法
10.1气相色谱仪
10.1.1气路系统
10.1.2进样系统
10.1.3分离系统
10.1.4检测系统
10.1.5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
10.1.6温度控制系统
10.2固定相
10.2.1固体固定相
10.2.2液体固定相
10.2.3色谱柱的制备
10.3气相色谱检测器
10.3.1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10.3.2热导池检测器
10.3.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0.3.4电子捕获检测器
10.3.5火焰光度检测器
10.3.6氮磷检测器
10.3.7光离子化检测器
10.4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10.4.1利用已知物定性
10.4.2与其它分析仪器结合定性
10.5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10.5.1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10.5.2峰面积的测量方法
10.5.3定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10.5.4各种定量方法
10.6色谱定量分析允许误差范围
11高效液相色谱法
11.1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11.2HPLC的类型及类型的选择
11.2.1液-液色谱法
11.2.2液-固色谱
11.2.3离子交换色谱
11.2.4凝胶色谱
11.2.5液相色谱的简单模型
11.2.6分离类型的选择
11.3高效液相色谱仪
11.3.1流动相输送系统
11.3.2进样系统
11.3.3色谱分离系统
11.3.4检测记录数据系统
11.4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
11.4.1液-固色谱固定相
11.4.2液-液色谱固定相
11.4.3离子交换剂
11.4.4凝胶色谱固定相
11.5液相色谱流动相
11.5.1对流动相的要求
11.5.2溶剂强度
11.5.3液-固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11.5.4液-液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11.5.5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11.5.6凝胶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11.6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
11.6.1紫外吸收检测器
11.6.2示差折光检测器
11.6.3荧光检测器
11.6.4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12现代仪器分析中的背景消除及化学计量学简介
12.1仪器分析中的背景及消除方法
12.1.1系统背景的消除和降低
12.1.2随机背景的消除与降低
12.2多组分分析及其在分析中的意义
12.2.1经典多组分分析
12.2.2化学计量学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