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以布衣终身,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或壮游四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后世目为“隐逸诗人之祖”。但纵观诗人生平行止与创作,我们会发现孟浩然也曾有过十分认真的求仕之心,只是在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的挫折之后,才真正把更多的目光投注于自然山水,作了一位“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逍遥隐士。本文的创作目的在于:在肯定前人对孟浩然评价的基础上,把其中相对片面的观点加以补充。本文以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为分界点,并参考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其隐逸思想的产生因素,存在方式,以及发展变化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说,诗人由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一种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积极入世的面目出现,而以隐逸山林为终,从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