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医药学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医药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念
第二节 辨证论治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五脏
一 心
【附】心包络
二 肝
三 脾
四 肺
五 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附】女子胞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
二 脏与腑
三 腑与腑
第四节 气、血、津液
一 气
二 血
三 津液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说
一 经络的概念
二 经络的组成
三 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 走行规律
二 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十五别络
第五节 经络病理
一 十二经脉病理
二 奇经八脉病理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 风
二 寒
三 暑
四 湿
五 燥
六 火
第二节 七情
第三节 其它病因
一 疫疠
二 饮食
三 劳倦
四 外伤及虫兽伤
五 虫积
六 痰饮
七 瘀血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 望神
二 望色
三 望形态
四 望五官
五 望舌
【附】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 听声音
二 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 问寒热
二 问汗
三 问头身
四 问饮食
五 问胸腹
六 问二便
七 问经带
第四节 切诊
一 脉诊
二 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 表里辨证
二 寒热辨证
三 虚实辨证
四 阴阳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 心与小肠辨证
二 肝与胆辨证
三 脾与胃辨证
四 肺与大肠辨证
五 肾与膀胱辨证
六 脏腑兼病辨证
【附】一 六经辩证
二 卫气营血辨证
三 三焦辨证
第七章 治则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 未病先防
二 治病求本
三 扶正祛邪
四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 汗法
二 吐法
三 下法
四 和法
五 温法
六 清法
七 补法
八 消法
第二篇 中药方剂学
第一章 中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一 四气五味
二 升降浮沉
三 归经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 配伍
二 禁忌
三 中药的用量
四 中药煎服法
第三节 中药炮制
第二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 辛温解表药
麻黄(附:麻黄根)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紫苏叶(附:苏梗)
白芷
细辛
生姜
二 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柴胡
葛根
升麻
蝉衣
淡豆鼓
浮萍
第二节 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防已
五加皮
桑寄生
白花蛇(附:乌梢蛇)
第三节 祛湿药
一 化湿燥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白豆蔻
砂仁
二 淡渗利水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蔛
三 清热利湿药
茵陈蒿
木通
车前子(附:车前草)
滑石
萹蓄
瞿麦
金钱草
海金砂
石韦
第四节 清热药
一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芦根
二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附:板蓝根 青黛)
蒲公英
败酱草
白头翁
秦皮
鱼腥草
射干
山豆根
三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犀角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四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白鲜皮
五 清热解暑药
荷叶(附:莲子 莲须)
青蒿
第五节 泻下药
一 攻下药
大黄
芒硝
二 润下药
郁李仁
火麻仁
三 逐水药
大戟
甘遂
牵牛子
第六节 消导药
山楂
麦芽
神曲
莱服子
鸡内金
第七节 祛痰止咳药
一 清化热痰药
前胡
瓜蒌(附:天花粉)
葶苈子
竹茹
贝母
桔梗
二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附:胆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旋复花(附:金沸草)
白前
三 止咳平喘药
马兜铃
桑白皮
杏仁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枇杷时
第八节 温里药
附子(附:乌头)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花椒
第九节 理气药
陈皮(附:橘叶、橘核、橘红、
橘络)
青皮
积实(附:枳壳)
香附
木香
乌药
檀香
薤白
大腹皮(附:槟榔)
苦楝子(附:苦楝皮)
第十节 理血药
一 活血药
川芎
丹参
桃仁
红花
延胡索
郁金
益母草(附:茺蔚子)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穿山甲
三棱
莪术
牛膝
水蛭
庶虫虫
二 止血药
蒲黄
仙鹤草
白及
茜草
白茅根
大蓟、小蓟
地榆
藕节
侧柏叶
棕榈炭
槐花(附:槐实)
三七
艾叶
第十一节 补益药
一 补气药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二 补血药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何首乌
柯胶
龙眼肉
三 滋阴药
沙参
麦门冬
石斛
玉竹
枸杞子
百合
女贞子
龟版
鳖甲
四 补阳药
鹿茸(附: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淫羊藿
巴戟天
补骨脂
肉苁蓉
菟丝子
杜仲
续断
狗脊
益智仁
第十二节 平肝熄风药
石决明
天麻
钩藤
全蝎
蜈蚣
僵蚕
地龙
代赭石
羚羊角
第十三节 安神药
一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
牡蛎
二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第十四节 开窍药
麝香
牛黄
苏合香
菖蒲
冰片
第十五节 固涩药
山茱萸
五味子
乌梅
肉豆蔻
金樱子
芡实
桑螵蛸
海螵蛸
第十六节 驱虫药
使君子
鸦胆子
南瓜子
第三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
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
二 方剂的加减变化
第二节 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丸剂
(三)散剂
(四)膏剂
(五)丹剂
(六)片剂
(七)针剂
第三节 方剂与治法
第四章 常用方剂
第一节 解表剂
荆防败毒散(附: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附:三拗汤、华盖散、麻杏
石甘汤)
桂枝汤(附:小建中汤 炙甘草汤)
银翘散(附:桑菊饮)
第二节 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独活寄生汤
镇肝熄风汤(附:羚羊钩藤汤)
第三节 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附:平胃散)
五苓散
茵陈蒿汤(附:茵陈五苓散、茵陈四
逆汤)
八正散
第四节 清热剂
白虎汤(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
膏汤)
犀角地黄汤(附:清营汤)
黄连解毒汤(附:普济消毒饮、仙方
活命饮、五味消毒饮)
龙胆泻肝汤(附:左金丸)
白头翁汤(附:葛根芩连汤)
青蒿鳖甲汤
第五节 祛暑剂
清暑益气汤(附:六一散)
第六节 治燥剂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附:沙参麦冬汤)
第七节 和解剂
小柴胡汤(附:大柴胡汤)
四逆散(附: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附:丹栀逍遥散)
半夏泻心汤(际:生姜泻心汤、甘草
泻心汤)
旋复代赭汤
第八节 泻下剂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
汤、大黄牡丹皮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温脾汤
第九节 消导剂
保和丸
第十节 涌吐剂
瓜蒂散(附:盐汤探吐方))
第十一节 化痰止咳剂
二陈汤(附:温胆汤、蒿芩清胆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杏苏散、清气化
痰丸)
止嗽散
苏子降气汤
小青龙汤
第十二节 温里剂
理中丸(附: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
丸)
四逆汤(附:参附汤)
真武汤
第十三节 理气剂
越鞠丸
第十四节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附:少腹逐瘀汤、补阳
还五汤)
四生丸
黄土汤
第十五节 补益剂
四君子汤(附:五味异功散、六君子
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四物汤(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归肿汤(附:当归补血汤)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杞菊
地黄丸、左归饮)
肾气丸(附:右归饮、济生肾气丸)
第十六节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
第十七节 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附:至宝丹、紫雪丹)
苏合香丸(附:冠心苏合丸)
第十八节 固涩剂
牡蛎散
金锁固精丸
四神丸
清带汤
第十九节 驱虫剂
乌梅丸(附:肥儿丸)
第三篇 治 疗 学
第一章 内科
感冒
咳嗽
喘证
心悸
胸痛
头痛
眩晕
中风
郁证
胁痛
黄疸
胃脘痛
呕吐
泄泻
痢疾
水肿
淋证
痹证
第二章 妇科
第一节 月经病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痛经
闭经
崩漏
第二节 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妊娠恶阻
胎漏、胎动不安
滑胎
第四节 产后病
产后腹痛
缺乳
第五节 妇科杂病
癥瘕
阴挺
不孕症
第三章 儿科
麻疹
痄腮
泄泻
疳积
第四章 外科
疖、痈
疔
【附】疔疮走黄
疽
乳痈
脱疽
湿疹
丹毒
瘾疹
第四篇 针 灸 学
第一章 腧穴
第一节 腧穴分类
一 十四经腧穴
二 奇穴
三 阿是穴
第二节 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折量法
二 中指同身寸法
三 解剖标志取穴法
第三节 常用腧穴
一 十四经常用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中府
尺泽
列缺
太渊
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合谷
阳溪
手三里
曲池
臂臑
肩髃
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承泣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归来
伏兔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丰隆
解溪
内庭
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
隐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阴陵泉
血海
大横
(五)手少阴心经
少海
通里
神门
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后溪
养老
小海
臑俞
天宗
肩外俞
颧髎
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
攢竹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膀胱俞
次髎
承扶
殷门
委中
志室
秩边
承山
飞扬
昆仑
申脉
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复溜
阴谷
(九)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
曲泽
间使
内关
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天井
臑会
肩髎
翳风
耳门
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
听会
率谷
阳白
风池
肩井
带脉
居髎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光明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曲泉
期门
(十三)任脉
会阴
中极
关元
气海
中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
(十四)督脉
长强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大椎
哑门
百会
神庭
素髎
水沟
二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
鱼腰
球后
印堂
太阳
(二)背腰部
定喘
腰眼
精宫
(三)胸腹部
胃上
子宫
(四)四肢部
三 风疹
四 扭伤(附:落枕)
第七节 五官科常见病
一 目赤肿
二 耳鸣、耳聋
三 鼻渊(附:鼻塞)
四 鼻衄
五 齿痛
六 咽喉肿痛、喉蛾
【附】一 中药索引
二 方剂索引
三 腧穴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