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性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30多年了。我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者最早、时间最长、遭受牺牲和损失很大的国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彼此息息相关。在抗战期间,我国人民就密切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的发展,当时我国不少报刊还结合抗战形势,就欧洲、北非、太平洋战局的风云变幻,发表述评,进行分析和预测,来鼓舞和增强全国人民对法西斯轴心国必败、同盟国必胜的信心。战争结束以后,国外出版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专著、文献档案材料,“汗牛充栋”,日益增多。遗憾的是,过去我国史学工作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至中国抗日战争史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直到现在,只出版过一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册子,还没有出版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专著。这个空白有待填补。近几年来,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内的世界史的学习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的回忆录以及苏、英、美、法、德、日等国有相当代表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太平洋战争史,陆续翻译出版。尽管这些译出来的著作往往各自有其倾向性,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读者对二战史的知识,并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参考资料。为了适应历史教学的需要,新编的世界史教材,也加重了二战部分的份量,以至提出一些新见解。与此同时,以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在它们先后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会员们提出的论文和所作的发言,围绕二战史一些关键性或有争论的问题,各抒所见,展开讨论。我国史学界出现这些新情况、既为世界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提供了编写二战史的有利条件,也向他们提出了填补这一空白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外近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著作中,有的人继续为绥靖大师尼维尔·张伯伦鸣冤叫屈,为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辩护,甚至有人替这次大战的元凶希特勒翻案。……因此种种,无论是为了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年与今天国际形势的同异,认真总结和充分吸取这场人类空前浩劫的经验教训,从而朝着正确方向努力,制止或延缓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或是为了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纷坛众说中辨明真相,澄清是非,准确地还二战史的本来面目,从而加深我们对于现代战争的根源、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在我国著作和出版物中填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一空白的需求,愈形迫切。这就是说,目前我国世界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根据尽可能占有的大量材料,在相当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几本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来。此外,还要考虑到,我国中青年一代的大多数、特别是青年一代,没有亲身经历过世界大战以至抗日战争,对于大规模的战争缺乏感性知识和体验。加之,经过十年浩劫,在中学以至高校中,历史课程不是被取消,就是形同虚设,世界史学科尤其是如此,不少中青年干部和教师,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大灾难也相当陌生。因此,尽早编写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借以在广大读者中普及二战史的系统知识,推行现代世界史教育的要求,尤其迫切。这样做,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群众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性的认识,促使我们更加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近几年来,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同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进行了初步研究,集体写出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这次大战的史实和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让历史事实说话。以本书内容来说,作者在写作中向自己提出如下的几个要求:(1)在纵的方面,要比较系统地阐明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于它的序幕、起点、性质、转折点等问题也要有所论述。(2)在横的方面,本书对于欧、非、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的论述,力求按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到详略得当,恰如其份。同时考虑到我国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国外大多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著作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作为中国人为中国读者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对于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试图如实地、适当地加以阐明。(3)我们认为,战争固然首先是军事行动,是打仗,但战争的力量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因素互相结合构成的,战争的发生有它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原因,战争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更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所以本书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综合性的历史来写,而不是单纯地把它作为军事史来写。(4)对于二战中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反面人物)所起的作用,应予以恰当的评价,不夸大也不缩小。但历史毕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本书也试图对各国人民的抵抗运动、反法西斯斗争、游击战争等予以充分重视。为了写作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作者尽可能收集、参考了中外有关的图书资料,对于它们也做过一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工作。希望这本书能在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系统知识和推行现代世界史的教育方面起一些积极作用。刘思慕1980年11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