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表现主义论争

表现主义论争

表现主义论争

定 价:¥8.90

作 者: (匈)卢卡契(Lukacs,Georg)著;张黎编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
标 签: 表现主义

ISBN: 9787561708392 出版时间: 1992-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361 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表现主义论争》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克劳斯·曼(KlausMann),德国作家。一九○六年生于慕尼黑,一九四六年死于法国地中海岸名城坎。一九三三年流亡阿姆斯特丹、巴黎、苏黎世、布拉格等地,曾同海因利希·曼、安德雷·纪德创办流亡者杂志《文集》(1933—1935)。一九三五年在巴黎参加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一九三六年去美国。一九三八年曾陷入被法西斯包围的马德里。后来加入美军,经意大利返回德国。主要作品有《今天与明天,论欧洲青年的精神状况》(1927)、《寻找一条路》(1931)、《靡菲斯陀》(长篇小说,1936)和自传体小说《转折点》(1952年出版)等。他的《高特弗利特·贝恩——误入歧途的历史》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九期《发言》杂志上。贝恩哈德·齐格勒(BernhardZiegler,原名AlfredKurella,阿尔弗雪德·库莱拉),德国政治家、作家。一八九五年生于布里格(西里西亚),一九七五年死于柏林。他的父亲是医生。齐格勒曾在慕尼黑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还学习过绘画和版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兵,战争结束时加入工人青年运动。一九一八年在慕尼黑创立“自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德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国际”创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去苏联会见列宁。一九二九一一九三二年间在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任教,参与编辑《左曲线》、《世界革命文学》和《工人画报》工作。一九三二—一九三四年担任巴比塞和罗曼·罗兰领导的“国际反战反法西斯主义斗争委员会”书记,任《世界》杂志主编。自一九三五年起生活在莫斯科,与季米特洛夫合作。一九五四年返回柏林,一九五五年任莱比锡“贝歇尔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七一一九六三年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文化问题委员会主任,德国艺术科学院文学部部长,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主要著作有《没有假面具的墨索里尼》(1931)、《格罗瑙卷宗》(长篇小说,1954)、《我生活在莫斯科》(1947)、《大游戏里的小石头》(长篇小说,1961),晚年著有研究异化问题的专著《自己的和陌生的》。他的《现在这份遗产终结了……》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九期《发言》杂志上;《“结束语”——关于表现主义讨论的总结》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七期《发言》杂志上。弗兰茨·莱施尼策(FranzLeschnitzer),德国诗人、散文作家、翻译家。一九○五年生于波兹南(今属波兰),一九六七年死于柏林。父亲是药剂师。他曾在柏林学习过法律和国民经济学。一九二二年成为“德国和平协会”会员;一九二七年参加“红色大学生社”,一九三一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并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任“德国反战反法西斯斗争委员会”书记。一九三三年后流亡奥地利、捷克、苏联,任《国际文学·德文版》杂志编辑。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间在德国战俘营任政治教员。一九五九年返回民主德国。写过有关图霍尔斯基、克雷姆斯、魏纳特等作家的论文、随笔;出版过《文学读本》(1935,莫斯科)、《诗集》(1939,基辅)、《两个世界》(1943,塔什干)。他的《论三位表现主义者》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七年第十二期《发言》杂志上。赫尔瓦特·瓦尔登(HerwarthWalden,原名GeovgLewin),德国作家、艺术史家。一八八七年生于柏林,据说于一九四一年死于苏联萨拉托夫(沃尔加)。父亲是犹太族医生。一九○一年曾与著名德国女诗人埃尔泽·拉斯克尔-许勒尔度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生活。学习过音乐。一九○四年在柏林创立“艺术联合会”,当时的主要会员有曼氏兄弟、戴默尔、里尔克、魏德金德等。一九一○年创办《暴风》杂志(1932年停刊),倡导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一九一二年与女画家奈尔·瓦尔登结婚。一九一三年举办国际画展“第一届德国秋季沙龙”。魏玛共和国时期同革命工人运动发生关系,成为“苏俄之友协会”会员。一九三二年在莫斯科外国语学院任教,并参加《国际文学·德文版》和《发言》杂志的工作。一九四一年被苏联当局逮捕、流放。著有《艺术入门: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1917)、《表现主义,艺术的转折》(1918)。此外还著有大量小说、剧本、诗歌。他的《庸俗表现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二期《发言》杂志上。克劳斯·贝尔格(KlausBerger),德国艺术史家。一九○一年生于柏林,学习过艺术史和哲学。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曾任柏林市图书馆顾问,后因犯所谓“危害国家”罪被解职,一九三八年被剥夺公民权和博士学衔。一九三三一一九四一年在巴黎任自由德国大学艺术史讲师。一九四一—一九七○年在美国大学里任教授。一九五四年曾在联邦德国科隆任客籍教授,一九六二年曾作为交流学者去苏联。一九七○年以后重返巴黎。著有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著作,如《热里库,绘画与水彩》(1947》、《十九世纪法国素描杰作》(1949)、《阿狄龙·勒东,想象与色彩》等。他的《表现主义的遗产》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二期《发言》杂志上。库尔特·克尔斯滕(KurtKersten),德国政论家、传记作家。一八九一年生于德国中部黑森州卡塞尔附近的维尔海顿,一九六二年死于纽约。曾参与《计划》、《三月》、《前线》等杂志的编撰工作,为《左曲线》、《新德国报》(布拉格)、《发言》(莫斯科)、《建设》(纽约)撰稿。一九二○年著《列宁传》。一九三九年在斯特拉斯堡编辑出版《德国自由历书》杂志,后流亡瑞士、捷克、美国。他的《表现主义时期的潮流》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三期《发言》杂志上。古斯塔夫·封·汪恩海姆(GustavvonWangenheim),德国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一八九五年生于维斯巴登,一九七五年死于柏林。曾从师马克斯·莱因哈德学习戏剧表演艺术,属于德国表现主义的“行动”派。一九一八年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一九二二年加入德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创立“巴比塞演剧社”,在德国巡回演出。一九二五—一九二八年在达姆施塔特和汉堡当演员,一九二八年去柏林,任“工人剧联”艺术指导。一九三三—一九四五年流亡苏联,战后返回德国东部。主要剧作有《捕鼠器》(1931)、《那里埋着一条狗》(1932)、《你是对的》(1950)等。他的《古典表现主义——一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的印象》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三期《发言》杂志上。贝拉·巴拉日(BelaBalazs),匈牙利戏剧与电影理论家、诗人、剧作家。一八八四年生于匈牙利塞盖特,一九四九年死于布达佩斯。曾在布达佩斯学习过哲学。参加过一九一九年三月的匈牙利苏维埃革命,在格奥尔格·卢卡契领导的人民教育委员会任文学处处长。一九一九年八月革命失败后,逃往维也纳,一九二六年去柏林,任“德国工人戏剧联盟”主席、“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一年流亡苏联,一九三二一一九四六年任莫斯科电影学院教授。一九四六年返回布达佩斯。主要著作有《看得见的人》(1924)、《电影的精神实质》(1930)和《电影理论》(1938年首次在莫斯科出版)。他的《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五期《发言》杂志上。彼得·菲歇尔(PeterFischer),生平不详,可能是笔名,自称著有《艺术史作为阶级斗争史》。他的《我们如何评价表现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阿尔弗雷德·杜鲁斯(AlfredDurus,原名AlrédKeményi),匈牙利艺术、文学评论家。一八九五年生于匈牙利狄科瓦,一九四九年死于布达佩斯。其父是医生。青年时代学习过法律、美学和艺术史。一九一九年参加匈牙利苏维埃革命,革命失败后,一九二○年流亡柏林,一九二三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在赫尔瓦特·瓦尔登的《暴风》杂志工作、一九二四—一九三三年任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编辑、“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三年后流亡布拉格和苏联,自一九三七年起任苏联造型艺术家联合会莫斯科委员会书记,担任过苏联红军军官。曾在《国际文学·德文版》和《发言》杂志以及苏联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他的《抽象、比较抽象、最抽象》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海因利希·弗格勒(HeinrichVogeler),德国画家、诗人。一八七二年生于布莱梅,一九四二年死于苏联哈萨克斯坦。出身于一个富裕商人家庭。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科学院学习。一八九四年迁居沃尔普斯维德,一八九六年与该地艺术家小组在慕尼黑玻璃宫举办画展。一八九八年旅行佛罗伦斯。在布莱梅和沃尔普斯维德结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最初以“青年风格”的画家驰名,曾为德国各出版社画过书籍插图和装帧,设计过建筑物和室内装饰,如布莱梅老市政厅的“黄金屋”。一九一四年自愿参战去东线,一八一八年因上书皇上,被关入布莱梅疯人院,十一月革命时,成为布莱梅第一个“工人士兵委员会”成员,进行过关于共产主义的宣传活动,把自家的巴尔肯霍夫庄院改建成为一个公社,尝试失败后,又改建成一家儿童乐园“红色援助”。一九二三—一九三一年多次去苏联参观访问,法西斯上台后便流亡莫斯科。一九四○年曾在莫斯科举办画展,由威廉·皮克主持开幕式。一九四一年德国法西斯军队逼近莫斯科时,同其他德国流亡者一道被遣送往哈萨克斯坦。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献给你》(1899)、《论无产者艺术》(1922)、《和平》(1922)、《表现主义,一个时代的研究》(出版年代不详)、《回忆录》(1952年,由埃里希·魏纳特编辑出版)。他的《一个画家的经历》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维尔纳·伊尔伯格(Wernerllberg),德国作家。一八九六年生于沃尔芬毕特尔,父亲是犹太商人,他曾在父亲的纺织品商店经商,该商店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破产。一九二五年曾短时间内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一九三二年加入“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一九三三年法西斯上台后,曾两次被捕,后流亡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三九年流亡英国,流亡期间与德国共产党取得联系。一九四七年返回沃尔芬毕特尔,一九五六年迁往民主德国,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格拉斯巴赫寡妇的旗帜》(1948)和《不倦的岁月》(1948)等。他的《表现主义的两重性》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鲁道夫·莱昂哈德(RudolfLeonhard),德国作家。一八八九年生于里萨(波兹南),一九五三年死于柏林。父亲是律师,他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法律。一九一四年志愿投军,后来成为和平主义者,曾经参加德国十一月革命。自一九二七年起居住巴黎,一九三三年以后在那里领导“德国流亡作家保卫联盟”,并在法国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和地下工作。一九五○年后迁往民主德国柏林。主要著作有《城市的上空》(1914)、《波兰诗歌》(1918)、《浑沌》(1919)、《政治喜剧》(1933)、《诗选》(1936)、《我们的共和国,论文与诗歌》(1951)。他的《一个时代》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德国哲学家。一八八五年生于路德维希哈芬,一九七七年死于图宾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和平主义者迁居瑞士伯尔尼。一九一八年去柏林,任《法兰克福报》和《弗斯报》撰稿人。一九三三年流亡国外,先后到过瑞士苏黎世、法国巴黎、奥地利维也纳、捷克布拉格,这期间曾为德国《新世界舞台》撰稿。一九三八年流亡美国,参与创立阿乌劳拉出版社,为《自由德国》杂志撰稿。一九四八年返回德国,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一九六一年后迁居联邦德国,任图宾根大学哲学教授。著有哲学著作《乌托邦精神》(1918)、《当代遗产》(1935)、《希望原则》(三卷,1954—1955—1959)等。《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上。他与汉斯·艾斯勒合写的《先锋派艺术与人民阵线》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五十期《新世界舞台》上;《艺术的继承》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一期《新世界舞台》上。格奥尔格·卢卡契(Ge0rgLukács),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一八八五年生于布达佩斯,一九七一年死于布达佩斯。一九一二年结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一九一八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一九一九年匈牙利苏维埃革命失败以后,转入地下斗争,流亡维也纳。一九二○年在他主持的杂志《共产主义》上发表《论议会制问题》,并同列宁发生争论。一九二一年作为匈牙利共产党代表,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世界大会,见到列宁。一九二四年参加第五次世界大会,指责布哈林和季诺维也夫犯有左倾错误。一九二八一一九二九年间卢卡契撰写并散发“布鲁姆提纲”,这是卢卡契以布鲁姆为笔名为处于地下状态的匈牙利共产党撰写的宣传“民主专政”的纲领。在受到共产国际的公开批评后,于一九一九年卢卡契做了自我批评。一九三○年——一九三一年居住在莫斯科,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在柏林,任“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三——一九四四年流亡苏联。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任苏联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一九四二——一九四四年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一九四四年返回匈牙利。一九五六年公开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并做关于“布鲁姆提纲”的自我批评,曾参加纳吉政府,任人民教育部长,后来逃往罗马尼亚。一九五七年返回布达佩斯,但已被开除出党。一九六九年重新加入匈牙利统一工人党。主要著作有《小说理论》(1914—1915)、《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论历史小说》(1936—1938)、《青年黑格尔》(1948)、《现实主义问题》(1955)、《理性的毁灭》(1959)、《审美特性》(1963)等。他的《问题在于现实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发言》杂志;《资产阶级美学中关于和谐的人的理想》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四期《发言》杂志上。汉斯·艾斯勒(HannsEisler),德国音乐家。一八九八年生于莱比锡,一九六二年死于柏林。曾在维也纳从师阿诺尔德·勋伯格学习作曲。一九二四年去柏林,一九二六年加入德国共产党。一九三三年流亡国外,先后去过奥地利、丹麦、西班牙,一九三八年去美国,在纽约、洛杉矶等地大学教授作曲。一九四八年返回欧洲,暂居维也纳,一九五○年后定居柏林,在音乐学院任教。谱有四十余部舞台音乐,曾与布莱希特合作,为他的剧本配乐,还谱有大量电影音乐。著有《演讲与论文集》(1961)、《为电影作曲》(阿多尔诺一艾斯勒,1967)、《非美活动委员会审讯》(艾斯勒—布莱希特,一九七二年发表于联邦德国《抉择》杂志)等。弗里茨·埃尔彭贝克(FritzErpenbeck),德国作家、戏剧评论家。一八九七年生于美因茨,一九七四年死于柏林。学习过机器制造和表演艺术。二十年代曾在皮斯卡托剧院和宣传队工作。一九二七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担任过共产党机关报《红旗》和《左曲线》杂志的编辑。一九三三年流亡布拉格,一九三五年流亡苏联,在莫斯科任《国际文学·德文版》和《发言》杂志编辑。一九四五年返回德国,任民主德国《时代戏剧》杂志主编,一九五九-一九六二年任柏林人民剧院主任艺术顾问,此后成为职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流亡者》(1938)、《威廉·皮克传》(1951)等。他的《人民性》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七期《发言》杂志上。安娜·西格斯(AnnaSeghers,原名NettyRadvanyi,娘家姓Reiling),德国女作家。一九○○年生于美因茨,一九八三年死于柏林。父亲是古董商人、艺术鉴赏家。她曾在科隆和海德堡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史、汉学。一九二四年以论伦勃朗的论文通过博士学位。一九二八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并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员。一九三○年曾参加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大会,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先后三次参加在巴黎、马德里召开的国际作家大会。一九三三年被法西斯逮捕入狱,获释后流亡法国,在那里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一九四○年流亡墨西哥,参加反法西斯作家中心的工作。一九四七年返回德国,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第七个十字架》(1942)、《死者青春长在》(1949)、《决断》(1959)、《信赖》(1968)等。她与卢卡契的这些通信,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九年第五期的《国际文学·德文版》上。贝托特·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德国剧作家、诗人。一八九八年生于奥格斯堡,一九五六年死于柏林。一九三三年以后先后流亡布拉格、维也纳、苏黎世,在瑞士遇见流亡出来的安娜·西格斯、海因利希·曼、瓦尔特·本雅明、莱昂哈特·弗兰克等人。后来流亡到丹麦,一九三五年曾去巴黎参加国际作家大会,会后去莫斯科筹办《发言》杂志。一九三九年去瑞典、一九四○年去芬兰,一九四一年经苏联去美国加里福尼亚。一九四七年返回欧洲,最初暂居瑞士苏黎世,一九四八年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三分钱歌剧》(1928)、《四川好人》(193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5)、《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本书中选择了他三组笔记和一篇短文,其中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曾于一九五八年发表于民主德国《内容与形式》第四期;《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曾于一九五四年发表于他的《尝试》(柏林建设出版社);《艺术的观察与观察的艺术》曾发表于一九五六年民主德国《内容与形式》杂志第五~六合期,其余的生前均未发表,一九六七年他的文集出版时,才为世人所知。张黎编写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一、1937—1938年《发言》杂志上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
    高特弗利特·贝恩——误入歧途的历史
    “现在这份遗产终结了
    论三位表现主义者
    庸俗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的遗产
    表现主义时期的潮流
    古典表现主义——一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的印象
    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写在我们的表现主义讨论结束时的几点意见
    我们如何评价表现主义?
    抽象,较抽象,最抽象
    一个画家的经历
    表现主义的两重性
    一个时代
    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
    问题在于现实主义
    “结束语”——关于表现主义讨论的总结
   二、与表现主义论争有关的文献
    先锋派艺术与人民阵线
    艺术的继承
    人民性
    资产阶级美学中关于和谐的人的理想
    西格斯与卢卡契的通信
    反驳卢卡契的笔记
    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
    表现主义的争论应实际一点
    卢卡契的论文
    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形式主义性质
    〔评一篇文章〕
    给形式主义的现实主义论加注
    评形式主义
    [论现实主义]
    讨论文学现实主义所取得的结果
    人民性与现实主义
    论现实主义写作方法
    〔关于我这篇文章的说明〕
    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阔性与多样性
    关于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札记(节译)
    关于现实主义及其变种的各种社会功能
    艺术之中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艺术之外的
    现实主义者
    从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过渡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工作札记》(选译)
    ——关于“颓废”、现实主义
    艺术的观察与观察的艺术
    作者简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