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大学教辅个性心理学(修订版)

个性心理学(修订版)

个性心理学(修订版)

定 价:¥33.00

作 者: 高玉祥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心理学

ISBN: 9787303006502 出版时间: 2003-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338 字数:  

内容简介

  高玉祥,男,1954年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班,留校任心理学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专著有《个性心理学概论》、《个性心理学》、《健全人格及期塑造》。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个性心理学卷》、《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等,合作编写高校公共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本知识讲话》、《兴趣与成材》、《人缘》、《男士魅力》、《心理学学习指导》等。本书是1985年国家教委规划的高校文科教材,是我国第一本《个性心理学》。书中理论和实际并重,个性的实质、个性的结构、个性动力系统、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学和其相邻学科的关系、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类型论和特质论、个性的研究方法、个性心理学的各个流等诸多个性心理学问题作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内容翔实、科实性强、深入浅出、易读易懂,有实用性,深受读者欢迎和厚爱。本次修订是作者进一步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听取了广大读者的意见,吸取了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了原书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章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

作者简介

  高玉祥,男,1954年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班,留校任心理学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专著有《个性心理学概论》、《个性心理学》、《健全人格及期塑造》。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个性心理学卷》、《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等,合作编写高校公共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本知识讲话》、《兴趣与成材》、《人缘》、《男士魅力》、《心理学学习指导》等。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个性概念 第一节 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一、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二、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三、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四、个性和人格
五、个体和个性
六、个性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个性的特性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二、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
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 个性心理结构 第一节 怎样理解个性心理结构
一、理解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二、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 个性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
二、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
三、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
四、建构论——人格结构的认知理论
五、动机圈理论 第三章 个性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个性心理学的进展
一、科学个性心理学的史前期
二、20世纪以来个性心理学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苏联的个性心理学
一、个性结构观的发展
二、个性概念及个性结构成分的研究
第三节 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
一、中国古代个性心理学思想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
三、1976年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 第二篇 个性的动力和调控 第四章 动 机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二、被意识到的和未被意识到的动机
三、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 动机过程的分析
一、动机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
二、动机和认知
三、动机和情绪
四、诱因及其作用
五、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六、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
第三节 动机的功能
一、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二、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三、强化功能
四、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第四节 动机的分类
一、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的分类
三、根据动机的变式进行分类
第五节 挫折和冲突
一、挫折
二、冲突 第五章 兴 趣 第一节 兴趣的一般概念
一、兴趣及其特点
二、兴趣、爱好、嗜好
三、兴趣的作用
第二节 兴趣和年龄、性别、个性心理特征
一、兴趣和年龄
二、兴趣和性别
三、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节 兴趣的分类和品质
一、兴趣的分类
二、兴趣的品质
第四节 兴趣的培养
一、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二、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
三、制订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四、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五、把成功看做是前进的开始 第六章 理想、信念、世界观 第一节 理想
一、理想的概念
二、理想的水平
第二节 信念
一、信念的一般概念
二、信念的形成
三、信念和个性
四、信念力量的生理来源
第三节 世界观
一、世界观的概念
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特征
三、个体世界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 第七章 个性中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
一、自我的多义性
二、自我的结构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调控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形成
二、自我意识的调控 第八章 个性的动力理论 第一节 本能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第二节 内驱力理论
一、坎农的体内平衡状态理论
二、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
三、米勒和道拉德的理论
第三节 需要理论
一、勒温的场需要论
二、莫瑞的需要论
三、苏联的需要变形理论
第四节 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布壑德?
二、归因理论 第三篇 个性心理特征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第一节 气质
一、气质简史
二、气质的一般概念
三、气质类型
四、气质的生理基础
五、气质的作用
第二节 性格
一、关于性格的概念
二、什么是性格
三、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四、性格的生理基础
五、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六、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第十章 能力与智力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三、能力和智力
四、能力与个性
五、能力和知识技能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第三节 智力结构理论
一、桑代克的特殊因素理论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三、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四、艾森克的能力层次模式
五、阜南的智力结构模型
六、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
第四节 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三、天才
第五节 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意义
一、创造性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材料
三、从卓越人物传记的分析中得到的材料 第四篇 个性类型论和特质论 第十一章 个性类型论 第一节 个性类型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类型
二、类型的各种模式
三、科学心理学史前期对个性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体型类型说
一、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说
二、谢尔顿的类型说
第三节 向性的类型说
一、外向性和内向性
二、外向和内向类型学说的影响和问题
第四节 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
一、底尔太的性格类型说
二、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
三、莫里斯的类型论
第五节 认知类型说
一、什么是认知类型
二、遗觉象及其和性格类型关系的研究——彦休的
融合类型说
三、依据场论对个性的分类
第六节 其他类型说
一、心理机能类型说
二、血型类型说
三、依据意识倾向制约性对性格的分类 第十二章 特质论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关于特质的概念
二、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论
一、特质的结构
二、16种人格因素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一、个性层次结构论
二、个性维度理论
三、对特质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特质论、类型论的特点和一致性
一、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
二、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一致性 第五篇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三章 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第一节 个性形成中的遗传生物因素
一、遗传及其作用
二、个性的遗传学研究
三、身体生理的影响
第二节 个性形成中的环境因素
一、环境及其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第三节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一、合并说
二、乘积说
三、环境阈值说
四、按层次起作用的理论
五、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理论 第十四章 心理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形成 第一节 发展的概念
一、什么是发展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幼儿期(1~6岁)
二、学龄初期(6~10、11岁)
三、青年期(12岁~成人)
第三节 道德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道德意识
二、柯尔柏格对道德意识发展的研究
三、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十五章 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个性形成
一、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对儿童的影响
二、亲子之间的交往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四、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五、儿童出生的顺序和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
六、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
一、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
二、师生关系的影响
三、同伴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一、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职业和工种的影响 第十六章 个性发展理论 第一节 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一、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个性发展
理论的异同
二、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以社会为中介的观察学习
二、对模型的模仿和认同
三、强化、自我强化
第三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关于自我实现
二、需要层次 第六篇 个 性 测 量 第十七章 个性测量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个性心理的外部表现
一、个性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个性在言语中的表现
三、个性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中的表现
第二节 标准化、信度和效度
一、标准化
二、信度
三、效度
第三节 个性测量方法的分类
一、奥尔波特的分类
二、卡特尔的分类 第十八章 个性测量方法 第一节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
一、自然观察法
二、实验法
第二节 访谈法与调查法
一、访谈法
二、调查法
第三节 能力测量
一、智力测验
二、特殊能力测验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人格问卷测验
二、人格投射测验 附 录 一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二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