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元、明两代,鲜有足称,直到明、清易代之际,才又出现一个高峰。在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深重的历史环境下,涌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既不悄为三杨之馆阁,也唾弃七子之摹拟,更无意于公安、竞陵之浮靡,而是务实重质,息息和时代相关,足以上摩三唐之垒。大抵殉明者多挺身抗拒的强者,入清者多缅怀故国之哀思。前者可以陈子龙为代表,而后者则应首推吴梅村。本书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隗辑本明诗平论、民国三十一年董诵芬室翻刻康熙中邹式金杂剧三集通天台、临春阁等31个版本。竖排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