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经络全书凡例一一医学之道,以洞视藏府为贵,非扁鹊有神授也。轩歧之书皆所以教人洞视者,后人竟忽焉而莫能察,其不至费人也几希。所幸沈承之先生编为《经脉分野》,而藏府咸得以洞视矣!借其书迄今将二百年未寿诸粹,虽有传写故得其益者尚寡,兹刻之所以不容己①也。——沈君之书,已经伯鲁先生为订正矣。伯鲁以为引证繁复,故爱加删校。予得是编,窃心喜而朝夕读之。是以知其尚未备也,因僭加补订,亦经三易稿矣。不谓戊辰冬,闻有吴君聘者,隐于西郊,予慕往就教焉。见予手订,则曰:“非沈君之原本乎?”乃出其姻亲顾君所增订者示予,予不胜击节先得君心之所同,然抑又幸也!由是采以所增,广以未备,辨以讹,删以复,庶可称《全书》,淘为不易之典也。一一伯鲁删校之后,复续以《经络枢要》,因名曰:《经络全书》,似可谓尽善矣!然藏府、经络及筋,有正、有别、有直、有支之类,悉加详注,不厌重复,务便读者无遗憾焉。——脉学之晦,不徒一高阳生也,编中间有正误,以俟有识者鉴别之。一一医学之收,通儒习之者甚罕,故鲁鱼虚虎谬戾,兹为最焉。今虽不暇宇音句释,其义有极难明者,则即注于本句之下,字有不恒见者,则即音于本文之简端,庶令读者可以无语塞之忧矣。本书前言前言为便于参阅,兹将明代《经络全书》、《经络考》、《经络汇编》三籍合为一辑,以供诸好。《经络全书》分前后二编。前编为《经脉分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经络枢要》,徐师曾撰于1576年,并纂为一书,至清尤乘重辑,刊行于1688年。该书内容主要录自《内经》原文及其他医家所论。前编详述了人体从头到脚的88个体表具体部位的“经脉分野”问题,其编排体例与众不同。后编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阴阳、藏府、营卫的功能,以及经络、脉象、诊断等问题,且在每一脏器的解剖后,次第经脉、络脉、经筋等的循行及其病候等内容。《经络考》,张三锡撰于1509年,系参自《索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书的内容而成之。其内容有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其所属藏府解剖图、十四经诸穴歌、分寸歌、十四经脉图、营卫、精气津液血液、五伤、身体14个部位的经脉分属等。《经络汇编》,翟户撰于1628年。主要内容有卜四经经穴图、十二脏腑图、十四经功能、病候、经穴循行路线、十二经释义、十四经诸穴歌、手足经起止图、奇经八脉论、十二经藏府图及其藏府表里图、内景图赋等,首冠“原始”篇,叙述了太极、四象、五行以及胚胎生长发育等问题(亦见明·钱雷《人镜经附录》),其中胚胎经络与藏府、骨节生长的先后关系以及所提“缠络”等概念颇值参考。尾续“内景赋”(又见明·张介宾《类经图翼》),阐述了藏器之间的联系及其功能,尤其是对命门的位置及其功能有所见解。本辑主要用中国中医研究院馆藏善本点校而成,其中《经络全书》见《博物知本》,为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林屋绣梓版:《经络考》见《医学六要》,系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其孙张维翰等补刻版;《经络汇编》见《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合刻本,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馆藏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老二酉堂版为校本,兼考三书之单行本校勘。对于原书难以辨认之字或脱字、错字及错简等讹误,则用本佼、对佼、他校、理校以订正之,并予以注释说明。凡书中小字均用“()”表示。李生绍1990、6、26于北京